印度电影天赐良缘竹上写书的风雅,现在还有吗?-文景

竹上写书的风雅,现在还有吗?-文景

竹上写书,古已有之。竹子的文人气,让它成为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象征、雅集之所,以及书写的载体和内容。现如今书法有成为“全民运动”的架势,各路民间书法“大师”也层出不穷,但是古人的风雅精神,是否还有迹可循?刘特良
同时,印度电影天赐良缘中国的书法也面临着另一重考验:如何在当代、在全世界更好地被人接受,从而为文化交流贡献新的模式?假如将现代化的时空、媒材、装置与书法结合起来,能否唤醒关于“竹林”的历史记忆,让观众在艺术场馆中重拾“境”与“游”的人文情怀?
2017年8月,王冬龄先生在OCAT深圳馆举办书法个展“竹径”,由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先生策划。展览的主要内容是王先生的“乱书”:书法和竹子的结合呈现。现场通过装置墙、镜面反射和移步换景的空间设计,在厂房中复制了一条“竹径”,在竹身上三维呈现书法陆湘湘,使观者产生穿梭感,强化了“乱书”的视觉冲击,开拓了当代书法艺术的一种新态势。
巫鸿先生为展览图录兼评论集《王冬龄:竹径》撰写的导语,诗意地阐述了竹与书法的渊源和承续,由此我们可以管窥展览的吉光片羽,以及中国书法和当代艺术碰撞交汇间的智慧火花。

竹径
巫鸿
这是竹子和书法构成的一条小径,把我们带入一个模糊的感知区域,在短短二十几米的行走中经历一系列记忆和历史、环境和场地、媒材和符号、图像和装置的穿透肖秉林。
时间在竹简书写媒材的再发掘中被逆转,散布于空间中的墨书符号唤醒历史记忆。当文天祥遗言“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少有宋人仍在竹简上写作,“汗青”指的是他心目中最恒美的典籍形态。为何不说钟鼎或纸帛?应是汗青既含有古典的“纪念碑性”又承载着书家的瞬间手迹。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我们几乎能在心眼中看见老夫子捧着一堆散乱的《周易》竹简孜孜阅读的模样傅丽莉。而被伐削下来的竹筒和竹片仍如活物,在焙干杀青时会渗出滴滴汗水。

近年来许多东周秦汉的简牍从古墓中现身,使我们得以重见这些埋葬了两千多年的文字,丝丝墨迹浸入细腻竹理。读竹书——或写竹书——会是什么感觉?能否缩短我们和先秦诸子之间的时空距离?我想当王冬龄挥毫在两百根竹筒上书写的时候,他与庄周或韩非的距离肯定要比我们近上一大截。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回到那个时代姜大成车祸,因此也就没有模仿竹简的样式勇者凯撒 ,而是幻想出一片载满文字的当代竹林。
竹林是环境,境中必有路,因为以前已有人在此行走烈马音。最美好的行走状态是“游”。现代人已不习惯和理解这种无目的的徜徉,不问何来何往,忘言于“境”的浸入。竹境是这种浸入的最贴切状态,当千万竿绿竹的重合摇曳模糊了物之界限和物我的定义重生美人名贵。“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这些美好的音乐般的句子说明《诗经》时代的人们已经在竹林中游走,而且是沿着同一竹径去体会重复中的精致。竹林七贤在乱世中觅得此君,《兰亭集序》随即把“茂林修竹”定格为文人雅集的必要场景。

竹与写作、书法、音乐、绘画于是融为一体,同时存在于作品的内部和外部,既是创作的场景又是描写的内容。在无数雅集图绘中,我独被文士在竹林中站立疾书的形象打动,因为它自然沟通了这内外两境。我幻想这文士或许是李贺后身,正在竹上题写 “斫取青光写楚辞, 腻香春粉黑离离”的句子。我们因此又回到王冬龄的竹径。
李贺在竹上写楚辞,王冬龄在竹上写古今咏竹文字——他自己说是“从《诗经》《离骚》起至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题画诗,几乎囊括了历代咏竹、题画竹的名篇”欧阳修论作文。我们于是穿越到第三个层次,在媒材(竹简)和环境(竹径)之后着眼于书写的内容和含义。历史记忆在此处被具体化——诗文家的名字和作品历历可见——但没有锢入封闭的进化系列。
这些文字如同历史的散叶融入竹林、沿着竹径和游观的空间展开杨佳音,如百千竹竿呼应彼此的形状但拒绝完全重合。王冬龄是一首一首抄写下来的,对其品质造诣必有裁断。但他不要求观者重复他的经验:是王维还是苏轼写得更好?郑板桥或王世贞还有无新话可说?甚至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这些问题在竹径的空间中丧失了意义抽风的漠兮,因为沿它展开的不是文字的较量而是它们的集合与重叠。透明亚克力板上更多的咏竹诗句悬浮于竹林之后,影影幢幢犹如记忆背后的记忆。

忽然意识到在竹上书写竹的文学就像是用绘画思考绘画的本质,骨子里是“元绘画”(meta picture) 的概念;又想到“其骨乃坚”这种对竹子的称赞实际属于一个较晚近的个人语境:一竿竹已可满足这种象征阿浅来了,便也失去了竹林、竹径和竹书的集体文化意味。
李贺以“黑离离”一语形容自己在青竹上写的楚辞,这也正是展览中王冬龄竹书墨迹带给我的意象。“离离”是那种没有固定语义、全凭意会的词,既可指盛多茂密、华彩清澈、昭昭有序,也可指旷远萧瑟、懒散疏脱、凄欷忧伤。归根结底它是一个表达视觉和意象的词,无法以训诂的文字锁定。因此李贺的“黑离离”与他书写的内容无关,意在捕捉的是墨色覆盖腻香春粉般新竹的视觉印象。

王冬龄的竹书呼应着这个逻辑:虽然他抄写的都是历代咏竹名篇,但文字的内容被黑沉沉混沌交织的墨迹推入意识的深处,笔墨在可读与不可读的交会点上展现出线条的肌理和韵律沼水蛙。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他采用了草书和“乱书”作为竹书的主要字体,原因在于二者都将视觉置于阅读之上,他所原创的后者尤其改变了“书”的含义。
王冬龄回忆老师曾告诫他字与字不能交叉重叠,但他终却发明了这种乱字,以书法之笔绘出一个个、一团团、一片片抽象的构图。他的乱书已在世界各地展出,但我以为在《竹径》中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纸消失了,所有其他的二维平面也都隐入背景。乱书墨迹如风中竹叶的影子,在竹竿的弧面上飘移,化入虚无和阴影。这是第四个层面。这里已没有独立的书法,有的是图像、装置和动感的穿透。
内容简介
《王冬龄:竹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竹径”个展的评论与研究集萃,包括研究文章、学术对谈与艺术家自述舟舟指挥视频。第二部分是关于作品和创作过程的图片,包括个展从酝酿到开幕的记录、展出的“乱书”作品和实验水墨手稿。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美国古根汉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关于当代艺术的著作有《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英文)和《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英文)等。
王冬龄(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成建辉,兰亭书法社社长。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社总编,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美术史、美术史学史、中西美术交流史,以及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将贡布里希引介入中国的第一人。
严善錞:曾任深圳画院副院长、“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总策划。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近年来,先后创建了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以及亚洲思想界组织“亚际书院”,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幻龙记。
张颂仁(Chang Tsong-Zung):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汉雅轩总监。
寒 碧:《诗书画》杂志总编,《诗书画人文艺术集林》主编。
靳卫红:艺术家,中国绘画史博士。1991年—2017年供职于《画刊》杂志社,2011年起任主编。现供职于江苏省国画院,研究员艾斯凯尔。
戚山山:国际新锐建筑师、艺术家,2017 评选为中国40Under40 杰出设计师。
目录
导 论
王冬龄:竹径/巫 鸿
第一部分:论述
学术研究
竹径三调/范景中
王冬龄的乱书/沈语冰
变乱书——王冬龄的实验报告/高士明
竹 径/戚山山
学术对话
竹径:空间的书法/严善錞 巫 鸿 王冬龄
竹径:书法传统的当代呈现/靳卫红 沈语冰 寒 碧
文字与书法/张颂仁 严善錞
艺术家自述
写竹记/王冬龄
书写性的抽象水墨/王冬龄
第二部分:作品与创作过程
竹 径
乱书·嵇康阮籍诗
实验水墨手稿(1986—2017)
附录
《竹径》书写的历代咏竹诗
嵇康、阮籍诗
作者简介

《王冬龄:竹径》
[美]巫鸿 主编
在竹上书写关于竹的文字,
就像是用绘画思考绘画的本质。
现代化的空间、媒材和装置吐司网,
唤醒了关于“竹林”的历史记忆。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环箍蛇!
设为星标,更快找到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