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公交车查询满清入关,赢在军工和重工-龙言玉语

满清入关,赢在军工和重工-龙言玉语

满清在明清战争中,势如破竹,除了各种软因素的原因,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硬因素原因。
清军战胜明军,何止靠了凶悍武勇的弓马骑射,却更有后来居上的军工科技:清军精锐八旗的武器生产研发水平,从努尔哈赤扯旗开起,就是日新月异,这才有了横扫天下的强大实力。只靠弓马骑射,没出辽东就得妥妥被揍翻。
当时,清军的军事科技和军工生产能力,非常的强,所以,清军火炮、铠甲、弓箭,对明军都是压倒性的装备优势;再加上关外多马,清军的马匹数量远多于明军,所以长耳定光仙,坦克三要素的火力输出、防护力、机动力,清军对明朝边军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对内陆明军和义军则是压倒性的优势。

清军的火力输出,依赖于红衣大炮和满洲弓……先来说说具有战场统治力的红衣大炮吧。
红夷大炮进入中国是在1621年。 萨尔浒之战惨败后,时任明廷詹事府少詹事的徐光启意图从澳门引进西洋火炮以御外侮,于是派人从澳门购买了4门红夷炮(葡萄牙人从荷兰沉船中打捞出来的),经过一年的波折终于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十二月运抵北京。这四门火炮经过试射,明廷官员们发现其威力远大于大明原有的“自产神器”。
于是,大明从已经在澳门获得居留权的葡萄牙人手中,又购买了26门红夷大炮。这批红夷炮中,有2门是葡萄牙人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独角兽”号上打捞上来的红夷炮(留存至今),火炮管长3米,口径为125毫米龙魂狂少,盾形框徽上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徽标……同时,大明一并聘请了葡方人员,作为技术和教练人员。
不仅有澳门的葡萄牙人继续输入,连后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都有参与类似的武器贸易。最后,明朝索性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在国内建立了小规模的红夷大炮生产线。
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首次登场的红衣大炮就发挥极大威力。 守军成功地依靠了十一门红夷大炮和其他火器击退了攻城的八旗劲旅。红夷大炮发射时,“循环飞击,每发糜烂数重”……面对这种新式武器,后金军此前屡试不爽的依靠牌车抵挡明军火器的战术行不通了;后金军伤亡惨重,城外尸积如山。双方激战3日,后金军被迫解围而去。

第二年,皇太极为报宁远的一箭之仇,亲自统领大军围攻宁远、锦州,结果再次被明军的红夷大炮所击退。明军火器的强大威力给女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太极不禁感叹:“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死守,我国每每弗下。”
吃了明军红衣大炮的大亏后,关外的后金也开始想办法拥有自己的同类武器。1631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同时组建了一支名为“乌真超哈”(女真语重兵的意思)的炮兵部队……同年八月,后金军在大凌河之战中首次使用火炮,用六门自产的红衣大炮(女真人忌讳“夷”字,故改为红衣)攻克了明军的一处坚固要塞,首次尝到了使用火器的甜头。

也是在这一年,明军孔有德部从山东登州叛逃后金;皇太极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亲自出城十里迎接 ……除了20余门红夷炮尽归满人所有之外,更重要的是,带过去了近百名葡萄牙籍铸炮师,以及大批经过葡萄牙训练的精锐炮手。
孔有德曾不无得意地对皇太极说:“本帅现有甲兵数万,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有谁敢与汗为敌乎?”
孔有德所部投奔后钱景峰,带来的葡萄牙铸炮师技术精湛, 登州的明军火器基地,已经掌握钢管冷却技术,可以生产升级的红衣大炮末世小地主,于是,清军的火炮技术和生产规模,立刻爆表增长;而孔有德部的炮手,是西洋火器专家培训的东亚最精锐的炮手,利用西方弹道学、几何学和物理学知识计算炮弹轨迹,其命中率远远高于仅凭经验作战的传统炮队…… 这,极大地扭转了交战双方的军事技术力量对比。

松锦之战之前,清军已经拥有近百门红衣大炮,包括35门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神威大将军”炮。此炮中心为铁胎,外面浇筑铜壁,铁心铜体,利用铜炮耐用的特点,可将炮管铸得更薄,又可节省成本。火炮长约2.8米,重1950公斤,可以安装在四轮炮车上…… 清军无论在火炮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成为了明军可怕的对手; 获得了红衣炮加持的清军,攻城略地直如摧枯拉朽……
在1642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松锦之战期间一路芳妃,明清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火炮, 财政困难且防区众多的明军发现,自己在各个战场上的红衣大炮数量,已经在清军机动部队之下,更何况进攻方可以在选定的战场集中火力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他们手中的各式弗朗机炮或传统中式火器,都不能依靠数量来抵消红衣大炮的质量优势。
清军将红衣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用数十门大炮连续轰击锦州、塔山等明军在松锦防线上的要塞城堡,先用重炮扫荡城外的城防设施,继而轰塌城垣,从而为军队强攻开辟出通道。例如在轰击塔山城时,清军炮火“直透坚城、如摧朽物”, 经过一天的猛烈炮击,塔山城墙被轰塌二十余丈 ,城外的清军歩骑兵蜂拥而入,七千守军全军覆没;塔山陷落后,清军又接着攻击杏山城,很快就轰塌了杏山的城墙,守城的明军见状立刻投降了……清军采用此种战术,相继攻克多处要隘,明军对此一筹莫展。
松锦之战中,这些大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清军获得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此战,最终以清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明军战死五万多人,蓟辽总督洪承畴、锦州守将祖大寿被俘;同时还损失了3683件火器,其中包括16门红衣大炮和1519支鸟铳……此战之后,明朝在山海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苦心经营数十载的关宁锦防线被彻底摧毁。
松锦大战后,清军更是已拥有了数百门红衣大炮的规模; 至此,清军无论在火炮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凌驾于明军之上,对大明朝是数量+质量的双重碾压。以至于,明末辽东巡抚黎玉田悲愤怒喷“酋(清军)铸百炮而有余,我(明军)铸十炮而无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到清军入关的时候, 清军改革了火炮的技术和战术,战术上形成了一套把火炮集中起来在前线使用的野战战术;其基本战术,就是先利用骑兵的速度和机动性以快打慢包围敌军城市,切断内外联系,然后慢慢等炮兵来。
面对红衣大炮这类新式武器,中国传统的城墙构造已不再具备足够的防御能力,旧式城垒的防御作用明显下降了,进攻方得以避免顿兵于坚城之下而遭受重大伤亡, 也不再有打不破的城池了,再也不会有钓鱼城那样的坚城了张筱婕,军事上的优势逐渐从防守方转移至进攻方;而面对使用长矛对抗骑兵的密集步兵方阵,则是用火炮轰击的密集杀伤来打散其阵型,然后再用铁骑突击失去队形的步兵,白杆兵的失利就是这个战术的成功案例。
清军入关之后,步骑炮的合成兵种,简直是降维打击;关内明军和义军怼上清军郭民俊,就是野战打不过、守城也守不住的尴尬局面……所以多尔衮入关之后在军事上打得很顺。
正是凭着这多年苦心经营的火炮实力,清军在入关后,才能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军队尽数击败; 每次攻城作战时,清军将领的第一反应就是调“西洋神炮”来,关键战役基本都是大炮轰击锁定胜局。几款立大功的火炮,更被清王朝授予了“大将军”封号。
限于技术和认知水平,李自成的军队从未自制过火器,故而在面对熟练运用火器的清军打法极不适应。 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潼关战役(1644年)中,李自成用重兵防御于历史最著名的关隘--潼关;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千年天险的防御重地,被清军的炮兵部队轻松击破……清军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等待炮兵的到来;1645年元月“初九日孙燕佳,红衣炮军至”,清军遂一举攻克了潼关,迫使大顺军退出西北根据地并最终败亡。
随即,清军开始大举南征。 南明没有足够的炮,也没有足够的炮手,更没有足够的城防,还没有足够的钱 ……虽然江南地区的反清志士进行了激烈抵抗,但在兵强马壮且大量装备红衣炮的清军面前,大多不堪一击, 陆续倒在了红衣大炮的火舌之下, 都是被大炮轰塌城墙之后再攻占城池,被清军血腥镇压。
南下江淮的清军在扬州城遭遇了督师江北的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坚决抵抗。前面十多天没有太多的作战记载,但是,大炮运到后一天就打下来了;清军调来了红衣大炮,轰击城墙,仅仅1天,夕日的江都扬州城便被红衣大炮攻破……扬州城墙崩陷失守,史可法阵亡,南明福王政权亦随之覆灭。
顺治二年6月21日,清军大举围攻江阴城,攻防双方以大量火炮对轰;但因守军火力猛烈,又及时修补城墙,况复生清军一直未能打开突破口……清军主将博洛调整了战术,8月21日,清军将大量火炮集中起来,猛轰江阴城的东北角,双方以火炮互相轰击,“百里内外惟闻炮声,如万雷俱发,两边人马死伤无数”(《海角遗编》)……当天午刻,终于轰塌了祥符寺的一段城墙,早已整装待发的清军人马趁势从突破口杀入,江阴因而沦陷。
清军先后在扬州、嘉定、江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而红衣大炮就是最大的“帮凶”;而迫于红衣大炮无坚不摧的威力,更迫于城破之后屠城的威慑力,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重镇都先后投降清军。

清军的火力输出,除了红衣大炮,就是弓箭了。清军军力的基础就是骑射,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清军的满洲弓是非常有特点的弓箭,独树一帜,实战能力远强于明军的弓箭。
明军因比较依赖火器火器,弓的地位下降,所以没有改良明式短角弓的动力,弓箭的设计一直是裹步不前。 明军用弓,是用来射出重量适中的箭,以射速见长。
而满洲弓属长角弓,是中国历史上力学设计最为优秀的弓,是东亚筋角复合弓的巅峰之作。满洲弓的制备工艺复杂石玉湘,《大清会典事例》明确记载了制弓的方法:制作工序如下:制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桦树皮;在组胎的时候,要用鱼泡熬制鱼胶黏合,要对弓体和牛角刷胶,晾干后再刷,反反复复至少20遍……一张合格的满洲弓,细分工序达200道,制作一张弓需要一年。
满洲弓最显著的外形特点有四个:超长超重,在反曲筋角弓的大家族中,满洲弓的尺寸可谓是独占鳌头,下弦时弓身长度一般可达到178cm,弓身自重较同类战弓要重;高度反曲,可以让其拥有极大的动能;而长稍可以让其突破当时的材料限制做出极大的磅数,并且造成了清弓独特的后段省力感,张满弓时的力度仅仅是开弓时的一半,非常利于瞄准;弦垫,则可以避免因弓梢过长而更容易翻弓的缺点。
可以说,满洲弓的各种设计都充满了合理性;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射速较慢,震动过大,箭速不高……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条来解释: 这种重型弓存储的能量极大,就是用来射重箭的;满洲弓设计的核心目的就是能射出重箭头,满洲弓就是以这样的重箭为标准而特制的。
弓重的好处,就是稳定性好,持弓手就更稳定些,容错度高(前提是在你的力量许可范围内);弓越轻,越难操控,持弓手容易被箭只的加速力量所扰动,勾弦手的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很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射轻箭的时候。
满洲弓长而笨重的弓稍,也是满弓能储存大量能量的原因,这些弓稍充当杠杆,能帮助弓箭手拉开更厚实、更强壮的弓,可以把弓的磅数做得非常高,动能十分巨大;如果箭重过轻,不但影响准头,还会造成类似空放的效果,对弓体的伤害非常大……然而一旦配重箭,他的大反曲度和高储能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满洲弓一般都是大拉锯重箭近射,重箭自然飞的慢于轻箭,所以射程也就不会太远,但是动能却大于轻箭(大拉锯还可以增大加速进程)。


力量凶悍的清弓,自然要配又长又粗的箭支;以长箭羽(多以雕翎和雁翎等大型禽类羽毛为材)、粗箭杆,重箭头为基本特征。作为标准的战箭,它们的长度几乎都在105厘米左右,直径11或12毫米,重量在80到122克之间;箭杆材质通常是桦树和杨树制成的,大部分尾端会再用树皮进行缠绕包裹,箭翎取自鹰,长约25厘米……满洲弓的箭有很多形制,批箭、快箭、梅针箭等等,但是无论箭头如何,清箭的外形就像有羽毛的短矛。
为什么非要射重箭?所有的弓被设计出来都是有特定目的的, 没有“最好”的弓,只有最适合的弓。 重型弓也有其用武之地:战争和大型狩猎。
满洲弓,最初是满洲人用来狩猎野猪用途的。狩猎最难对方的不是虎,而是野猪。野猪的皮非常厚, 还喜欢蹭一身松油然后满地打滚,本来就挺厚的皮上还沾了层沙土石子,类似于铠甲;抹了松脂粘了砂石的野猪皮,一定程度上能抗老式猎枪,而满洲弓可以轻松射透野猪的皮,可见穿透力之强。
后来,发现满洲弓不但可以猎杀野猪,对付盔甲也有奇效, 可以轻松射透各种铠甲……于是,便逐渐演变成了战场利器。
那时清军最主要的对手是明军和朝鲜军,他们装备着以棉甲为主的各式盔甲,也有很多铁甲,因此清军必须装备可以有效破甲的武器,而清弓和重箭的搭配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满洲弓之中的战弓,拉力一般为5力~11力(1力=6公斤)之间逍遥射雕,相当于今天的66磅~145磅(而奥运会男子射箭的最大磅数仅仅是52磅) 的拉力。当然臂力强悍的巴图鲁也可以有私人定制的更高磅数的强弓。
这么硬的弓,清军拉得开吗?能,满洲弓是力士才能开的硬弓。入关的时候,清军大多能拉开10力(132磅)的弓;即使在武力已经蜕化的雍正朝, 一次考核士兵的射箭成绩,八旗兵中能开10力弓者仍有数万人,雍正高兴地说:“自古以来,各种兵器能如我朝之弓矢者,断未之有也”; 《钦定八旗通志》记载,雍正五年,雍正亲点八旗武举,命八旗硬弓百人当众人前校射,其所用弓有十八力(230磅)者,有十六七力者,其余则皆十三力(180磅)以上者,举重若轻,从容合度。
开18力弓,是个什么概念呢?可以拿健身房那种滑轮拉力器单手平拉108公斤试试(但往往没有那么大配重);或者单手哑铃划船,上臂还要端得很平……臂力确实很惊人,并且还要有一双铁钳般的大手。

别说18力的战弓……就说8力的战弓吧,拉力只有前者的45%吧, 然而用上重箭,8力弓(105磅)的威力,平射的射程达150-200余米,45度角抛射达300-400余米; 50米可以射穿匀质铁甲,70米可以射穿锁甲和绵甲,110米可以射穿皮甲。
现在的发烧友测试, 满洲弓的箭速和实战破甲能力,都完爆英国长弓。测速仪测得英国长弓的箭速约38米/秒,而满洲弓的箭速约44米/秒;而在对北欧锁甲和中国铁札甲的破甲能力的实测中,满洲弓也是威力惊人。
这样的长弓大矢, 其满射而出的冲击力不是当时所有的其他弓箭能比拟的,可谓是“大力出奇迹”、“强者无敌”;硬弓配重箭,拥有极大的破甲和杀伤力,即使是中距离压制也足以破铁甲了。满洲弓箭组合一经推出,立即艳惊四座。
在与明军作战时,清军在近距离攒射,弓拉如满月, 长杆雕翎重箭轻松击穿明军的铠甲,给明军造成严重伤亡; 很多明军士兵,只是前胸后背有甲,交战时清兵专射明兵的脸以及左右两侧,中者必死……明军的盔甲可以对抗蒙古骑兵的弓箭,却无法对抗满洲弓箭;可以说,满洲弓堪比冷兵器时代的反器材步枪。
郑成功的精锐“铁人军”,是披重甲的精锐明军苦儿修真。《台湾外记》卷四记载:“二月,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五千人。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执器械副之,专砍马脚,临阵有进无退,名曰铁人。”
精锐的“铁人军”,也是败在清军的满洲弓之下释延洁。清军在南京城外夜袭明军,喀喀木、葛诸哈、玛尔赛率领的八旗弓手,乱箭攒射,郑成功第一猛将甘辉浑身重甲,也被射中30多箭,被射透铁甲;随后,清军以大铁棍击杀明军战将余士信……“铁人军”失去指挥,阵脚大乱,在清军的强弓攒射下开始崩溃,想游泳到江上战船,但是铁甲军的盔甲沉重,死者众多丁小邦。

清军的火力输出占优,防护力也同样占优。清军的盔甲装备程度高于明朝边军,远远高于内地明军和义军。
明朝边军是大规模装备锁子甲的。 明人唐顺之所著之《武编》载,明军“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群,臂遮等具,共重四十五斤”,这些重甲有不少是锁子甲。这些锁子甲不同于西方那种套头式样,而是与札甲相结合被制成复合甲,如中式札甲般被分为披膊、前开对襟式身甲、下裙三大部分。

后金刚刚崛起时,后金军各牛录就通过缴获与包衣自制,装备了大量锁子甲。 清军在关外和入关战争时期,其装备的盔甲,大多是锁子铁甲,也有一部分棉铁复合甲(35斤~40斤) ;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铁警神犬,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铁头子";个别如精锐的索伦重骑兵,还穿着三层铁甲,严密程度,可以说是全所未有。
满洲兵的盔甲精良,头盔、面具、 护肩、护臂、护心镜、护腋、护手;马匹的要害处也有精铁护具, 一些战马还披上了重铠,防护非常严密。这些甲胄皆是精铁所造,不但能防箭,也对三眼铳这类射程不远、命中率低的火器有较佳的防护作用,甚至连一些鸟铳也不能击穿。军火专家徐光启曾上疏提请紧急制造大号鸟铳(长约5尺5寸以上)来专门制敌。
明军中,边军的备甲率高于内地明军,北方的备甲率远高于南方金震东。 明朝由于长期武备废弛, 很多北方明军盔甲十分简陋,许多明军官兵,除了胸背披甲之外,其他部位并无保护,常被后金弓箭手“于五步之内宋骧,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而在南方,备甲率很低,对甲胄的要求也以轻便灵活为主,在《倭寇图卷》中,明朝军士的头上甚至只缠了块头巾,仅上身套了衬袄或胖袄,下身为裤子和行縢(绑腿),防护作用几乎就等于没有浦北同城网。
明军的弓箭射不穿清军“铁浮屠”的重甲;清军的满洲弓却可以轻松撕穿明边军的盔甲厦门公交车查询,更何况是轻甲、甚至无甲的普通明军。于是,往往战场上的交换比极高;不是明军不拼命,而是装备不如人,技不如人,实在是打不过。
清军这么精良的盔甲,可不是只靠缴获明军的,而是人家有强大的军工制造能力。清兵每次作战,都有意识的大量俘虏外族的工匠,尤其是可以生产军品的铁匠……崇祯时任大学士的徐光启在《庖言》中说,满洲人旧都北门,居住的大都是铁匠,延袤数里,这在当时估计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兵工厂组合了;又据当时明人程令名说,努尔哈赤所居的都城"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治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造弧矢"。
满清的军工体制、军工生产能力、军工生产质量,都超过了大明朝。

大明朝,识字的都去读圣贤书、考科举去了;就是没有几个钻研科学、钻研军工技术的。工巧,历代都是末技,工巧在中国跟妓优同列;更何况,大明朝文贵武贱,武的工巧就是“贱上加贱”了。
反观满清,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一切以“赢”为目的、为原则,什么有用就学习什么,什么好使就生产什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皇太极离城十里欢迎那些东亚红衣大炮的顶级人才就是明证;满清也敢于在军工生产上投入大量资源,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弯道超车。
大明,输得不冤。
本质上,这就是满清的重工业的强盗型“重GDP”,干掉了大明第三产业的吃喝玩乐“软GDP”。 生产力角度而言,大明输在GDP的构成,输在军工生产。
数字意义上的GDP,往往是有其片面性的,并不一定能说明什么。
有的国家 GDP的构成,有一半是房地产、铁公基产业链产生的GDP,就有虚胖的嫌疑;有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20%由高科技产业创造,高科技产业就业人数约全部就业人数的1/3,这就是强盗型的“重GDP”国家。

到底什么是“重GDP”?就是投资密集,决定国运的生产力。其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明清战争时候,就是钢铁、红衣大炮、盔甲、满洲弓;在过去,就是冶金、机械、化工;在现在,就是芯片、飞机、核能和太阳能;在未来,就是基因科技、脑机结合、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机器人、核聚变、外星飞船。
“重GDP”,就是未来,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