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网溯源荷花-芦塘沧桑成园林-人文荷花池

溯源荷花|芦塘沧桑成园林-人文荷花池

你知道吗?
常州城西关河西路一带,过去曾是一片低洼沼泽湿地,关河两岸芦苇丛生—片荒芜之状。

关河的过去与现在
关河,是为五代时吴天祚年间(935—937)所筑罗城北段之城濠(护城河),又名旧城濠。关河即为沿城之河,并设闸建卡(水关)之故而称之。
明代洪武三年(1369),大将汤和驻守常州时,为便于防守,把常郡东、南、西、北四面城垣进行整顿,大规模收缩,所以民间有“汤和收常州放南京”之传说。随着新罗城筑成,此地沦为城廓(旧属丰西乡和孝仁乡清明幻河图,司考网解放初曾改称芦墅乡)。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曾沿旧城濠北岸构筑部分路段,称为关河路炎龙勇士。
随着城市发展需要,道路随之延伸,扩展成今日长达4000余米宽敞大道,分为关河东、中、西三路段。东路从五角场到新丰桥,中路从新丰桥到北塘桥,西路从北塘桥到西涵洞桥。

关河与“芦墅”的不解之缘
关河西路这一带早前属常州城西僻壤之区,明清时期就有“芦墅”旧称徐粲然,来源于附近有广福庵与静慧庵两座庵堂之故。广福庵俗名大芦墅,明万历年间(1579)僧太虚募建;静慧庵俗称小芦墅,旧志载:清顺治十二年(1654)郡绅延天台僧彻宗法师,邑人张应进舍地构庵居之。
旧时此地虽芦苇满目,但菱藕浦地,以盛产菱藕而名闻本邑城乡。方志载:“菱以产于武进芦墅者为佳。”而《毗陵食品拾遗》中云:“芦墅僧寺前溪菱,至今犹满,宜熟食。承筐负市中,买者如云。”
紫垣伯有诗云:
角菱秋老碧溪上,入可芳带露腴香。
更借午炊同饱食,满船明月色不衰。
清初诗人陈玉璂有诗云:芦墅村村菱蒲溪,有菱味比红菱肥。
清乾隆二十年(1756),两庵附近关河上建起了芦墅桥,当时在桥南有个芦墅村,芦墅桥的修建,也方便了周边村民及上庵堂的信众。芦墅村里曾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罗文甄妮,有一只仙鹤落到了芦墅村,仙鹤的两只眼睛和嘴朝着西仓粮库,所以这只仙鹤天天有粮食吃。吃了粮食后,仙鹤天天能屙出三升六斗银元,使这里的老百姓富甲一方。后来猛兽侠第一部,这事传到了下江南的刘伯温耳朵里吉备宏纯,他想这仙鹤天天这样发钱,百姓一天天发财,久而久之就连皇上也不如芦墅村民富有,谁还会想到皇上的好。于是,他就在这只仙鹤头上开了两个大窟窿,一个叫宣家弄,另个叫姚家弄张谰谰,他还砍断了仙鹤的颈部。从此以后,仙鹤被制服,屙出的不再是银子,变成了一个个豆炙饼,后来芦墅村就开始出豆炙饼了。有一副对联流传至今:“父在街上卖日月,母在家中转乾坤通天武皇,”其实就是形容芦墅村民做豆炙饼的情景。

关河西路新地标——芦墅公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关河西路这一带原生态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原来的孟庄等村庄外,袁洁仪又相继兴建起机械新村、机械二村、西新桥新村、北新巷小区以及周边新的居民点。为进一步改善环境,配合城市绿化,在位于关河西路中段北侧兴建园林工程,经过数年不断努力完善马兰谣简谱,于1989年正式竣工建成“芦墅公园”玏怎么读,现属荷花池街道机械二村社区范围,面积20余亩(约14000平方米)。
公园正西面出入口前均为广场,场中建有喷水池,池后竖有青铜浇铸的折扇形雕塑,扇面铸有原常州市书画院院长厥长山行草所书清代武进文学家杨伦(1747—1803)的《芦墅放舟》诗句,云:
为访招提去,径绕指田塍。
秋风千里稻,夜雨半湖菱。
潦草杯盘具,喧呼涧谷譍。
回舟访月星,林际内疏灯。
公园平面呈长方形,国内湖中塑有小舟,舟上塑有女子和小孩二人,妇女双手持浆奋力划航。船仓中置放菱类物品的笸箩,此景似与杨伦诗《芦墅放舟》的意境相呼应,互为印证。园内其他景点还有如操春古斋、湖石假山、曲径长廊、林深山涧、小桥流水、九曲平台等,另有儿童乐园、划船等一些娱乐项目。整个公园给人风光自然优美,环境闹中取静的感觉,是城西建成较早的一处满足周围市民休闲、娱乐的身边公园。
名人小知识
杨伦(1747—1803)清代文学家,字寂五、西禾、西河,号罗峰,阳湖(今常州市区)人。曾从常州龙城书院邵齐焘学,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官广西苍梧、荔浦,江西贵溪等县知县,曾主讲湖北江汉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在广西三任乡试同考官。
杨伦诗文皆有名,与洪亮吉、黄景仁、孙星衍、赵怀玉、吕星垣、徐书受等并称“毗陵七子”苏亦承,箸有《杜工部年谱》1卷、《杜诗镜铨》20卷、《九柏山房集》1卷、《九柏山房诗钞》16卷。常州市局前街派出所即其故居地,现尚存楠木大厅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