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胜法眼宗二祖德韶国师-Chan

法眼宗二祖德韶国师-Chan

德韶国师
法眼宗二祖天台德韶国师(891—972),系唐末五代禅僧,传为智者大师(天台宗初祖)后身。国师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少年即出家,为了明心见性,曾经参访过五十四位善知识。于临川(今江西抚州)法眼宗文益禅师座下开悟,并深得文益禅师嘉许。后又入天台山访智者大师遗迹,最终安住于天台山白沙寺,广开法门,接引群品。后被吴越王钱弘仿迎请到杭州,尊为国师。国师又穿针引线,力荐当时天台宗高僧羲寂法师给吴越王,又乞请吴越王遣使到高丽国取回散落的天台宗教籍。国师后迁天台般若寺,并兴建道场数十所。可以说,天台宗得以重昌,国师功不可没。宋太祖开宝五年,国师入寂,世寿八十二。其座下弟子有永明延寿大师、长寿朋彦法师、大宁可弘法师等百余人。著有《传灯录》。下面本文就国师的生平及其成就略做论述。
德韶国师的母亲叶氏,因梦到白光触体而有孕。国师十五岁那年,有个外国来的僧人见到他,抚着他的背说:“你应当出家,尘世中没有你安身的地方。”国师于是便出家为僧,十八岁时受具足戒。戒后,国师开始行脚游方,遍访名山参谒善知识。
同光年间(923—926),国师拜谒投子山大同禅师,但机缘不契,又参龙牙山居遁禅师。初见居遁禅师时夏树唯,国师问:“雄雄之尊,因甚亲近不得?”
居遁禅师道:“如火与火。”
国师问:“忽遇水来时如何?”
居遁禅师道:“汝不会我语。”
国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
居遁禅师道:“合如是。”
但是国师心中仍然一片茫然,不明其旨。于是又再三地请求居遁禅师给予指导开示。居遁禅师便道:“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后来,国师又到通玄峰。一日,洗过澡后,想起自己和居遁禅师的问答,心内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山,焚香礼拜,感谢居遁禅师的开示,并说:“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其后,国师又拜谒了疏山匡仁禅师。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匡仁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
国师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
匡仁禅师道:“不说。”
国师道:“为甚不说?”
匡仁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
国师道:“师今善说。”
匡仁禅师听到这话,感到非常惊讶,认为德韶禅师是个很不一般的人。
国师感到自己与匡仁禅师机缘不契,于是辞别他,又前往别处参谒善知识。
如此,国师游历四方,先后参谒的善知识约有五十四人之多,虽然偶有收获,但于明心见性上却始终不能契机,因此一直没有开悟。
最后,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拜谒法眼文益禅师。文益禅师一见到他,便知非同寻常,非常器重。而国师则以为自己遍参丛林,已经参谒过非常多的高僧大德,因此内心非常平静,并无太大的热情向文益禅师参问禅机,仅仅跟随大众一起参学。
一日,文益禅师上堂,有个学僧请问道:“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文益禅师道:“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国师在旁边听到文益禅师的话语,心中非常惊讶,才觉出禅师道行高深。
继而,又有学僧参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文益禅师答道:“是曹源一滴水。”
国师在座侧,听到这话,当下心中豁然大悟。平生的疑惑与知见如冰化水,完全消除。当下里,把自己的感悟告诉给文益禅师,一边说一边激动得涕泪沾衣。文益禅师听后姑苏南慕容,认为他已经开悟,将来必成大器,道:“汝向后当为国王师,致祖道大光。行矣,无滞于是。”
于是,国师辞别文益禅师,返回浙江后,又去游历天台山。当他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的遗迹处参拜时,恍惚觉得犹如回到了自己的故居一般,恋恋不舍,便决定在天台山白沙寺安住下来王保长新传,弘法度众。
一次,他写了一首偈语:“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大意是说当禅学达到顶峰的高度时,与人间自然不同,但是由于心外无法,所以随处都可以见到青山禅境。按法眼宗的宗风特点有“般若无知”“一切现成”“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之谓。而国师的偈语秉承了“一切现成”之理,以平实、质朴的语言,直取当下,统摄教理傅仪眼镜,最后将一切归于心源,提出“心外无法”宗旨,当下里令人转凡入圣。
因此,文益禅师听说这首偈语后,道:“即此一颂,可起吾宗。”既认可了德韶国师的悟境,同时也传予其法眼宗衣钵。自此,国师被尊为法眼宗二祖。
当时,吴越王钱弘仿尚为王子,未继国位,任台州刺史。信佛虔诚的他闻听德韶国师已得菩提妙旨,且解行并重,便邀请他到住所讲经说法。德韶禅师预言钱弘仿必当为王,并道:“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
果然,后汉乾佑元年戊申(948),钱弘仿继承王位,称忠懿王。于是,遣使相迎德韶禅师,尊其为“国师”,并执弟子礼。忠懿王在位期间,果然对佛教诸多护持雷雨霖,凡国师之请,无不欣然应允。
一次,忠懿王在阅读《永嘉集》时,看到其中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语,不解,便向国师请教。德韶国师道:“此是天台教义,可问螺溪寂师(螺溪寂师即天台宗高僧羲寂大师李天纵,是天台宗第十五代祖师,因其所居螺溪传教寺,故被当时的人尊称为“螺溪羲寂大师”)。”忠懿王便招请羲寂大师,建讲席,亲问前面自己不解的句义。
羲寂大师告诉忠懿王:“此天台智者大师《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中国教藏残阙殆尽。今惟海东高丽(今朝鲜,韩国地区)阐教方盛,全书在。”于是,忠懿王遣使十人,往高丽求取散失的教经。同时为羲寂大师在天台山螺溪建定慧院,由羲寂大师住持。此举不但促进了中朝佛教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了天台宗其后的重昌,而这其中德韶国师的举荐,功不可没。天台宗人也由此认为:“而韶公适与智者同姓,能毗赞吾宗,又居佛陇之侧,疑其后身也。”把德韶国师看作是智者大师的后身武皇屠天,乘愿再来,足可见评价之高。
国师又在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其禅法继承文益禅师“一切现成”的宗旨,上堂云:“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所以道,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身。”
他奉劝门下弟子求取正法要识心达源,断绝一切用心、施设。云:“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若识心皎皎地,实无丝毫障碍。”又云:“横亦不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新月帝国。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绝渗漏。”
又教导弟子不必离开世间而随处得悟。云:“大道廓然,讵齐古今,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缺。”
国师还有一则著名的“明师吐血”公案传于后世:
师因兴教明和尚问曰:“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在鸡足山候弥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应量恰好。只如释迦身长丈六,弥勒身长千尺,为复是身解短邪?衣解长邪?”
师曰:“汝却会。”
明拂袖便出去。
师曰:“小儿子,山僧若答汝不是,当有因果。汝若不是,吾当见之。”
明归七日,吐血。
浮光和尚劝曰:“汝速去忏悔。”
明乃至师方丈,悲泣曰:“愿和尚慈悲,许某忏悔。”
师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
明又曰:“若许忏悔,某当终身给侍。”
师为出语曰:“佛佛道齐,宛尔高低。释迦弥勒,如印印泥。”
公案中,明和尚对一个问题心存疑问:释迦牟尼佛身长丈六,弥勒佛身长千尺,如此,那么弥勒佛怎么能穿得上释迦牟尼佛的僧衣呢?是否释迦牟尼佛的僧衣会更长些,或者弥勒佛的身体会略短些呢?
当明和尚向德韶国师提出这样的疑问后,国师是这样答复他的:“汝却会。”意思是说既然你能想得到这个问题,看来也只有你能理解并回答了,别人却是不会的。明和尚当下里听了国师这样的回答,认为国师是在嘲笑他,于是气得转身就走。国师便说,如果自己这样回答得不对,自会有因果,但如果那位明和尚不对,自己当会见到。
果然,吴天胜明和尚回去七天后,由于心中有执著,又不得解脱,最后吐出血来。有位浮光和尚就劝他说:“你这样是由于冒犯国师而得到的果报,现在赶快去到国师那里忏悔,求得谅解。”于是明和尚就来到了国师面前,一边行礼一边流泪说道:“请和尚慈悲,接受我的忏悔。”
德韶国师告诉明和尚说:“就像有人摔倒在地,是因地而起,并不是别人教你起倒的。”言下之意即说明和尚吐血的原因不是国师造成的,而是他自己有心结没有打开。
明和尚又许下愿:“如果和尚能够接受我的忏悔,我当终身服侍您作为回报。”
德韶国师就对他说:“世间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佛,但是他们在道法高低上却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也如印章按在印泥之上,没什么差别独脚仙茅。你提到的问题在经文上,不过是一种比喻方法,意会就可以了,但不能依照文字作出牵强的解释越水七槻。宋笠娜
明和尚听到这样的开示后,恍然大悟,当下心情好转,不久病也就好了。
宋开宝五年(972)六月,德韶国师示寂,世寿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国师示寂前,华顶西峰忽然有山石倒塌,声音大得吓人。又有流星陨落于峰顶,山上的草木都变白了。六月二十八日,国师召集众弟子,道别后,安然示化。国师有语录行于世,多佚。其门下的弟子多达四十九人,其中以永明延寿大师为上首。
Chan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本平台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Chan
汉传佛教禅宗共建与弘传平台
【微信号】chanbuddha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