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夫拉防弹背心林甸往事ll胡春亮:西湖人文历史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林甸往事

林甸往事ll胡春亮:西湖人文历史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林甸往事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南部,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里中国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它与南京的玄武湖、嘉兴的南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一直享有人间圣境的美誉。
西湖的西、南、东三面环山。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南湖和岳湖这五片水域,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点衬于外西湖中,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和宝石山上的保俶塔隔湖相映,形成了西湖“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从市区乘车到涌金门下车,旁边就是西湖。
站在湖边上放眼望去,整个西湖碧波浩渺、山峦如黛,远处近处各式楼船画舫或快或慢游荡在湖面之上,亭台阁榭、雕廊花桥或隐或现掩映于烟峦翠微之间,……惊诧之美令人目不暇接。在江河之畔所体验到的那种水的狂放不羁的野性在这里也以整个湖面上微微漾涌着的灵气和温情所取代了,焦躁的心情瞬间平息了下来。
乘船离岸英祖大王,向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小瀛洲”开去。小瀛洲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屿,与它南面的那片三潭水域构成“三潭印月”景区。
游船缓缓的行驶着,伸手到窗外,和煦的湖风像丝绸般从指间划过,快意舒畅,轻柔的湖水在身旁荡漾着,超脱之感油然而生。
痴醉之间游船已经靠岸,离船,登上小瀛洲。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中最经典的一处,被誉为“西湖第一胜景”,经典之处在于:一是小瀛洲的格局,小瀛洲也叫三潭印月岛,小瀛洲不仅风光秀美、景色清幽,还有着“湖中有湖”“岛中有岛”“园中有园”“曲回多变”“移步异景”的江南水上园林的艺术风格;二是湖中的三个石塔扬名中外,是人民币一元钱纸币背面图案的取景之处。
相传,小瀛洲南面那三座石塔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立,明朝时重修,那里水位最深,设塔的目的是为了监测湖中淤泥的淤积情况。
三座石塔鼎足立于湖中,大小相同,呈宝葫芦形状,中空,每座石塔的球体上都开有五个距离相等的大圆孔,每当月圆之时,人们乘坐船只到湖中在塔内点燃灯烛,圆孔透射灯光,形如明月,并且倒影映在水中,与水中的月影形成水中月、塔中月、天上月,多个月亮上下交辉、天水相照、月影逐波的奇妙意境,所以叫“三潭印月”。

从“我心相印亭”往里走,穿过长廊,就是“三潭印月”的御碑亭,继续往前走就是“花鸟厅”。
走过“花鸟厅”就到了小瀛洲的中心地带。四周环顾,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与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堤在这里交汇,把围在小瀛洲里面的水域分割成四个部分。近处,花木扶疏,翠幕重叠,亭桥阁榭相互遮掩;远处,倒影迷离,绿丝如挂。
如果说整个西湖是一步一景,那么小瀛洲上便是一步多景了,在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走走停停,停停看看,因为咫尺之间其趣大异,稍作疏忽就会遗漏了好景致。
再往前走又是一段画桥,画桥曲折有致,画桥的那一头有一段粉墙,粉墙独立成段,两头无牵无连,与远处的九石狮和九曲桥隔水相照军枭辣宠冷妻。粉墙上开有一个花门和几只雕琢精美的漏窗,花门和漏窗空灵深远,使墙里墙外隔而不断,站在墙下里外观望,给人以致雅清幽的恬淡之感。
来到九曲桥上,向周围看去,你就会产生这是小瀛洲上景点密集之处的感觉。刚才游过的地方也有了陌生的感觉。同一处景点,由于你的移动,改变了方位、改变了视角,就有了到另一处景点的感觉。
景区内绿荫凝秀,风帘翠幕,桥榭迂回,各种景色目不暇接,令人神思遐逸,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
如果说孤山、白堤和苏堤的美还有些粗犷豪放在里面,那么小瀛洲的美则在于婉约和精致上了。它有着江南水乡独具的神韵——透着当地剧种越剧曲调中那种明丽凄婉的美学风格,让人难以割舍。
我忽然想起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的几句:“西湖之胜……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西湖天下景,心知口难传。”我情醉湖山,此时已经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形容这里的美了。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因西湖而“未能抛得杭州去”,说的有些含蓄;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而西子后人没有见过,她的美丽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勾勒。
正像汤仲友在诗中写的那样“山色波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西湖已经美到难以用画笔和文字来表现的境地了。
我觉得,只有当你用心领悟了西湖的绝美之后,用“西湖美”本身来诠释西湖的美才是最恰当的。那一定又是因人而异的了。
……
小瀛洲上有多个码头,通往断桥、孤山、岳庙、花港和涌金门方向。我离开小瀛洲,乘坐游船驶向西湖的北岸。
上岸后,向西望去,前面就是断桥,沿着岸边往前走就是当年康熙皇帝来杭州时为西湖十景所提的景目之一“断桥残雪”的御碑亭。
这里就是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
相传,白娘子和许仙就是在这里相遇,她们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并且代代相传成了千古绝唱。
我停留在碑亭旁边环顾着、思索着,我现在看到的这些景色白素贞和许仙当年是否也看到了?我的脚下是否重叠着她俩的脚印阳彩臂金龟?
离开御碑亭沿坡而上就到了断桥上。
如果说雷峰塔是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结局的地方,那么我脚下的这座桥就是她们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冥冥之中总是有那么多对应,断桥在西湖的西北,而雷峰塔在西湖的东南,两处景观隔湖相对,遥遥相望,就是这两处景观完整地成就了《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就家喻户晓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被为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已经载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并且在这“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都发生在西湖景区,并且都是以悲剧的形式结局。
我向湖对面的雷峰塔那边眺望着,雷峰塔依然矗立在远处那一片翠雾之中,现在,白娘子怎么样了?


我想,白娘子当初也一定懂得收获与付出必然相关的法则,她在秋季里收获了春天在断桥这里结下的硕果的同时,迎来的就是雷锋塔下那漫漫无常的冬季,而震撼人心之处就在这里,就在她这种奋不顾身的悲剧之中。
我常想,为什么悲剧总是令人津津乐道呢?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悲剧的美感本身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或者有生命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美感就在于这种有生命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所展示出来的悲壮之美,是那种美好的、强烈的生命力量被摧残之后所化成的悲剧精神。不是吗?
白娘子的悲剧命运就是凝聚成了这样一种精神,“爱”的意志在她这里宁愿以“赴死”的形式表现出来,黄瀛漩她没有忘记断桥上的誓约,在血色残阳的雷峰塔下,她的生命得到了升华,“生”与“死”对她来说已经是一致了的。这是这一故事震撼人心的原因之一吧?在这一故事的熏染下,西湖的美更加得以大放光彩,断桥也因此而扬名。
我慢慢地走着,边走边往桥的两头看,桥的东头连着北山路,桥的西头连着白堤;站在断桥上向两边看,便可以看出这里是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西北不远处就是西湖景区有名的宝石山,西湖“二塔”之一的保俶塔就矗立在这座山上。听说,冬季,每当瑞雪初霁,远处丛山一片琼瑶,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带霜,断桥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桥身似隐似现,远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断桥”名字的由来还有多个传说,但无论何由,白娘子故事的人文关照不仅使它以“景”享誉天下,更以“情”驰名人间。2011年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归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一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断桥往前走就是白堤。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那里与孤山相接。白堤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白堤以白沙铺地,名叫白沙堤,到了宋代改叫孤山路,明代的时候由于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做了许多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最终将此堤改称白堤。
现在的白堤已经是沥青路面了,像一条公路,宽敞通畅。白堤两旁靠近湖边的那一侧密植着垂柳,靠近沥青路面的这一侧栽植的碧桃。柳绿时节,垂柳那娇嫩的叶片挂满柔软的枝条,那修长的枝条直垂进湖水里,微风吹来,婆娑起舞,在湖面上荡起一串串音符。
白堤上人来人往,有的成双成对,边走边缠绵着,有的在堤边的绿地上相拥着,切切私语……我仿佛感觉到白娘子和许仙撑着油纸伞在我身边走着,他俩的的脚步声一直陪伴着我走到了白堤的另一头,来到了“平湖秋月”苍狼传说。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中的又一景。

这里背靠孤山,面向西湖的外湖,景观沿湖一线排开,包括御碑亭、水面平台、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建筑。由于它伸出水面的平台非常宽敞,视野十分开阔,凯夫拉防弹背心月白风清,历来是西湖赏月的最佳之处。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有着“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的称号。由于自然风景绝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享有“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的美誉。
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栉比,孤山不高,占地面积也不大,却汇集了众多景点和文化古迹,道家葛洪炼丹的遗迹、隐士林和靖的放鹤亭和梅园都在山上,是一座融自然美、艺术美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立体园林。
由于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并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人们将“孤山不孤”和“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从“平湖秋月”沿着孤山路往前走,经过浙江西湖美术馆就到了浙江省博物馆景区。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走进馆内就被它悠久和恢弘的历史氛围震撼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就有一百多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等,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系列标本;大量的古今书画,有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以及唐宋明清等各朝代书画家的作品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中,仅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作品就有三千多件。这些藏品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
从一楼到三楼以“越地长歌”、“钱塘潮”、“非凡心声”、“意匠生辉”、“十里江妆”、“山水之间”这几大展区从吴越之地的文明起源到浙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民间造型艺术、婚嫁习俗、书画艺术等多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七千年来古老悠久的辉煌历史。
在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类的进步以及灿烂的文明成果带给人的震撼。
再往西走就是著名的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当时浙江省著名的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

社内的亭阁主要有柏堂、还朴精庐、竹阁、仰贤亭等,建筑风格虽然没有按着传统的纵横格局来布局,但是,亭台阁榭却都依山行势,高低错落有致,并且井然有序,彰显了文人墨客洒脱随性遵循自然的品格。
园林里,名人墨客的字迹随处可见,仅印章就藏有六千多件件。
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最强的艺术团体,有着“天下第一名仕”的美称。2009年,西泠印社代表“中国篆刻艺术”,被成功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我满怀对艺术家们的无限敬仰继续前行张洪恩,被精湛的篆刻和书画艺术陶醉了的我刚刚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放下,又被前面的一处景点给拉了回来——那就是钱塘著名歌妓“苏小小墓”,也叫“慕才亭”。
西湖景区里竟有这么多巧合或者相照的事情发生在里面。《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白堤那一端的断桥上,而苏小小的故事却发生在白堤这一端的西泠桥上,并且都是凄美的、悲剧性的,都成就了“千古芳名留古迹”的格局,都有文物古迹可参考。
走过西泠桥就到了苏小小墓旁边。墓主人苏小小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南齐时期钱塘地区的一名歌妓,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之一,她同古代的柳如是、李师师、陈圆圆一起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妓”。
相传,一次她乘车出游崔峰铭,在白堤上遇见骑马而来的青年才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情定终身,常常在西泠桥边约会,她的诗句“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写的就是她这一时期的情景。后来,她俩的爱情遭到阮郁在京做官的父亲的反对,阮郁被父亲派人骗回京城,阮郁一去杳如黄鹤,二人从此再没相见。
之后,苏小小遇到贫困书生鲍二,两人相爱,并资助他赴考,鲍二走后了无音信。

苏小小天生丽质、性情孤傲,十九岁那年因反抗官绅欺凌被下冤狱,含恨而死。这期间她曾留下了“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要分红白,还须青眼看。”比较有名的诗句。
苏小小死后,曾受她银两资助得中功名的滑州刺史鲍仁得知她的遭遇,将她葬于西泠桥畔,也就是现在的慕才亭,并留下“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的佳句。
慕才亭由六根方柱支撑,每根柱子上都有楹联,是西湖风景区里柱联最多的亭子。苏小小墓1964年曾被毁坏,2004年经市民讨论后杭州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建苏小小墓。园林专家孟兆桢参照当年留下的老照片反复推敲,制定了重建方案。重建后的苏小小墓用泰顺青石雕琢而成,亭内有十二幅楹联,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马世晓、黄文中等12位名家题写。
我围着苏小小墓走着,读着镌刻在柱子上的楹联,心情比较复杂。在礼教严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苏小小死后竟能受到如此待遇实属不易。然而,在封建社会里“红颜多薄命”,苏小小也没有摆脱这一诅咒……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环视四周,西泠桥东侧那一泓碧湾里残荷相拥着,在风中摇曳卢兰青。轻薄的雾气蒸腾开来,后面的孤山笼罩在一片薄纱里。山上的亭榭楼阁依稀可见。那里有宋代皇帝建造的西太乙宫,有康熙帝和乾隆帝的行宫,有由宋代皇家的御花园改建的中山公园,有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有中国印学博物馆,秋瑾墓就在对面的山坡上,以烹制“西湖醋鱼”闻名的杭州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也在这座山上……丛峦翠葛或隐或现,大大小小的景点点缀在山间。
扭头向北看,杭州香格里拉大饭店后面就是有名的栖霞岭,“岳庙”就在岭上。岳庙也叫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岳庙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和与他相关的那些忠烈的地方,是比较系统详实地介绍岳飞及相关忠烈的生平、抗击外族入侵的经历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地方冷子夕,岳飞墓就在这里。这里陈列着岳飞的手迹和后人凭吊岳飞的诗词碑刻,保留着许多真实物件,他当年的亲书笔迹“还我河山”这几个大字就在他的塑像上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幅楹联就镌刻在墓阙的门框上,这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离开这里前走不远就到了苏堤,苏堤北头的西边就是“西湖十景”中的另一景“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景区占地面积有几百亩,分素园、风园、曲院、岳湖、密林、郭庄古园等多个部分,由岳湖和西里湖的部分水域以及两湖之间的一些岛屿组成,西侧的岸堤就是西湖“三堤”的另一堤“杨公堤”。景区里存有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目的御碑小院,有代表着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风荷御酒坊”。
这一景区的看点在于赏荷,赏荷的最佳季节是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的就是那个时节的美妙情景。
在荷花盛开的时节,站在湖边放眼望去,好一派繁花朵朵翠盖千层的繁茂景象。湖中碧叶田田,花朵妖娆,各种荷花遮蔽着湖面,令人心境开朗。沿着水面上的曲曲画桥且行且赏,或乘坐游船穿行于碧莲之间——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各种荷花重重叠叠、拥拥塞塞,荷花荷叶高低错落,相互掩映,它们揽着你的衣襟,拉着你的手,你探过头去细细端详,发现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是至善、至美、至真的生灵了。
若是雨后初晴,每一片荷叶里都存有一汪清水,你每碰翻一片荷叶都会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惊心动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此情此景该数这里了。
清风吹来,满目婆娑。我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人生活在尘世间,受各种邪恶和欲望的侵蚀,就好比活在淤泥之中,能有多少人不受世俗利益的影响、不侵染污浊呢?在现今的现实生活中能像莲花这样洁身自爱,保得住“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是的,荷花在中国被赋予的文化和宗教内涵在这里都得到了关照,它把整个西湖景区所蕴含的文人君子的高雅淡泊和佛学文化的禅意清空都烘托了出来。
景区内那曲锅庄,除莲花之外还有各种花木,花木遮天蔽日,曲径通幽,亭、台、楼、阁和各式的榭、廊、桥与水中荷花间的幽曲路径相得益彰,构成名了副其实的“曲院风荷”,达到了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美妙融合。
从这里向西北望去,不远处的那片山就是天目山的一支余脉,那里有南山和北山两座山峰,是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又一景“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景区在西湖水域的外围,那里的景色是群山屏绕,双峰对峙妖香之剑,陂陀曼延,箭枥丛出,是个流云霞鹤、气象万千的好去处,与西湖内婉约秀丽的风格有所不同。
从“曲院风荷”北侧上岸,向右转就上了苏堤。
“苏堤”是“西湖十景”中很有名望的一处景观,它是一条贯穿着西湖南北景区的一条笔直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接栖霞岭,是西湖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全长近3千米,长度仅次于杨公堤,宽度有30多米。
苏堤是一条人工堤,筑成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是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时,动用20多万民众利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后经历朝历代不断加固、完善,便成了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苏堤是沥青路面,杨、柳、碧桃、梧桐和各种名木花草种植在路面两侧,沿湖修有曲曲幽幽的人行甬道,北宋时期建成的六座石拱桥分段排开,把西湖东西两侧的水域连接在一起,供游船穿行。
跟白堤一样,除了电瓶车外苏堤上禁止其它机动车通行。白堤呈东北西南走向,苏堤呈南北走向,它比白堤更长、更宽,它把湖面分成了西小东大的两部分。整条大堤地势较高,视野开阔,贯穿湖面,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走下大堤,接近水边,是观赏全湖景观比较好的地带。
从苏堤北头往南走很快就上了“跨虹桥”。
跨虹桥是苏堤六座石桥中最北边的一座,桥面地势较高,两边有防护石栏杆。站在桥上向两边望去,东面的孤山和它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先前在孤山下没有搞清楚的景点之间的关系,现在便一目了然了;南面的“曲院风荷”也呈现出了与在里面游览时不同的韵味。
下了跨虹桥再往前走就是“东浦桥”。
东浦桥是苏堤的北二桥,桥东头跟曲院风荷景区的玉带桥相连,东面湖中的两片绿洲就是“西湖三岛”中的阮公墩和湖心亭。
前面就是苏堤的北三桥——“压堤桥”,它是苏堤六桥中的北三桥,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遮挡比较少,是欣赏整个西湖水域比较理想的地方之一。站在湖边瞭望,西湖景区中大部风光都呈现在眼前了。
西湖水域辽阔,湖中有岛,岛中有亭,山色空蒙,风景秀丽。远处,天水相连,各种游船点缀其中;近处,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跟游人嬉戏。
康熙皇帝当年巡游西湖时给“西湖十景”题名,其中的“苏堤春晓”御碑就立在压堤桥西侧的堤边。
沿着压堤桥继续往前走会逐渐感受到苏堤与其它景区的不同。从压堤桥、望山桥到锁澜桥和映波桥,虽然不是春季便也会渐渐感受到“苏堤春晓”的意味了。整条湖堤垂柳夹侍,柳梢抵垂水面,如烟似雾,各种花草树木夹杂期间,馨香郁馨,令人陶醉。地面上,绿草茵茵,不时有松鼠出现,在游人当中穿梭觅食,绿荫里鸟语啁啾,此起彼伏,各种昆虫竞相鸣唱……所到之处真是一步一景,景景宜人,步步留恋。
如果是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景色更加迷人。堤上绿柳如烟、桃花如雾,似云蒸霞蔚。整条大堤红翠间错,灿烂如锦。微风吹来,柳丝飘忽舒卷,群芳相呼,似绵绵乐曲,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此时,我想起王瀛的诗《苏公堤》中的那句“荫浓烟柳藏莺语”和陆游的“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此情此景映出的就是这种意境。
“望山桥”是苏堤六桥中的南三桥,它的东面就是 “小瀛洲”。
从望山桥到苏堤六桥中的南二桥——“锁澜桥“这一段,可以从远处欣赏小瀛洲的全貌和“三潭印月”中的三个石塔。东面,夕照山上的雷峰塔和它后面吴山上的城隍阁相互映衬,从这里看过去正是留下这一美景的好位置。

前面就是“花港观鱼”景区了。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中的又一处景观。这里是一座岛屿,处在苏堤西侧,北面、南面分别是“西湖五湖”中的“西里湖”和“南湖”,它的西边与杨公堤相隔,远处就是盛产“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的西山。
西山大麦岭这边有一山麓,叫花家山,山下有一条溪流经过岛屿注入西湖,所以叫花港,后来人们在岛屿原有植被的基础上种植各种名木花卉,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港;岛屿上池塘遍布,清澈的池子里蓄养着各种观赏鱼。
一边赏鱼一边往里走,每撒下一些鱼饵,鱼儿就会纷纷跃出水面,争食食饵,水花和鱼儿相衬托,染红了半个湖面,景色蔚为壮观。此时,所有的劳累、所有的牵挂都抛到了一边,在这里纵情鱼趣,人鱼相悦,其乐融融。
通过甬道和长廊,对面就是植物观赏区了。穿行在大面积的牡丹中间,看看牡丹树上的铭牌,有姚黄、娇容三色、绿玉、魏紫、胭脂点玉等,粗略数了一下,仅牡丹就多达十来个品种。还有苍松、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各种高大乔木和花木灌丛。
走出景区,回想刚才游览的经历和感受,会觉得这一景区布局划分和空间结构特色鲜明,各观赏区有各自的主题和特点,整体倚山临水,高低错落,跌宕有致,既疏密得体又和谐有序,既曲折变化又整体连贯,既清雅幽深,又开朗旷达华夏回报二号,处处透着诗情画意。
从“花港观鱼”景区门外向东看,与苏堤相隔的就是夕照山和雷峰塔,这里有一处湖湾,是各种楼船、画舫停泊的场所。
沿着苏堤向南走到尽头就是南山路,这一段的风光与西湖内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片区梧桐树的外面是一些高大的柏树和一些不知名的乔木,不再是灵秀,而是苍莽,明显地有着走出了西湖景区的感觉。
如果从这里往南走大约3千米就是钱塘江了,如果往东走就是雷峰塔景区。
雷峰塔就在前面的夕照山上。沿着南山路走到景区前面,向左转就进入了景区。经过放生池,通过书有“雷锋圣境”几个大字的牌坊门楼就到了景区内部。雷峰塔的整个外貌就呈现在眼前了。
眼前,一条长长的现代化扶梯非常醒目,扶梯与上面台基上的明晃晃的玻璃电梯房占据了大部分视野;踏上扶梯,两侧的不锈钢护板也在向你昭示着这是一个融合了太多现代元素的一个建筑。与以往来这里的感觉相同,此时,在我心中有关雷锋塔的神秘和古老传说突然又消减了许多。这样的设计肯定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不喜欢。
扶梯走到尽头就到了雷峰塔的旁边了。
站在塔旁往上数,塔基层为一层,塔基层上面有五层。塔基层只有门,没有窗。从塔基层的大门进去,里面豁然开朗、灯火通明。中间那里聚着好多人,走过去,人们围着的是一圈玻璃围墙。不断有人把硬币和纸币投向里面。玻璃墙围着的是几段烂墙和几码旧砖,还有一些散乱的零砖丢在其中,地上、砖上尽是白花花的硬币和各色纸币。这里就是雷峰塔的原址。
雷峰塔是杭州的标志之一。据《雷峰塔重建记》记载万家主母,最早的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是吴越国王钱俶为奉藏佛螺髻发以祈国泰民安所建,初名黄妃塔,因建在当时杭州城的西关外,故又称为西关砖塔折纸战士g,至于后来叫“雷峰塔”了是由于这座塔建在了夕照山的“雷峰”之上,名子就逐渐演变为“雷峰塔”了。
雷峰塔的建造为夕照山曾添了一处人文景观,也使自然美景大放异彩,听说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彩霞披照,景象十分瑰丽,故被称为“雷峰夕照”。康熙帝曾御题“雷峰夕照”景目名称,碑亭就建在雷峰塔南侧的绿丛中。
早期的雷峰塔是八面阁楼式建筑,共五层,塔芯用砖筑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质结构。塔内壁的每个面上都嵌着《华严经》刻石,塔的下面建有地宫,里面供奉着金洞罗汉。南宋初年重修。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烧了古塔。大火吞噬后,木质檐廊和平廊化为灰烬,仅剩下了砖体塔身立于战火之中,之后,凄凄然独守残阳几百年。
白蛇传的故事出现以后,传出这座古塔的砖石具有辟邪驱魔功效的传言,人们开始盗挖古塔的砖石,日积月累,古塔倾颓,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轰然倒塌。那个以残缺的风姿耸峙了四百多年的特殊风景不在了王任生,那个与西湖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的“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丽风景在西湖边消失了,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也成了人们的记忆。
看来,这座古塔的扬名和倒塌确实都与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故事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在雷峰塔景区每说起雷峰塔必然要说起《白蛇传》。
虽然《白蛇传》这一凄美的传说给诗画江南和水墨西湖带来了神秘的色彩,使后人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和慨叹,但是,雷峰塔的倒掉毕竟失去了一道重要的风景。不管古塔的倒塌是由于人们盗砖使然,还是由于“劈山救母”的原因,将雷峰塔重新建起来已经成了人们的愿望,经过几十年的拖延,新塔终于在2000年筑基,于2002年落成。“雷峰夕照”景观得以复原。
离开旧塔遗址,走出塔基层,扶着汉白玉栏杆上到塔基上面去,就到了雷峰塔的第一层了。
台基上空间宽阔,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新建的雷峰塔还是八面结构,五层。新塔整体设计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塔的各层檐面上都覆着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铜质青瓦;檐与檐的转角处设有铜斗拱,飞檐下面悬挂着铜制的风铎,每逢山风吹来风铎叮咚作响。
从第一层内的楼梯上到二层,放眼内外环顾,对塔的设计和构造的巧妙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前由于扶梯、玻璃房和不锈钢等现代化元素的使用而产生的不屑在这里也开始淡化了。
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向外伸展的平台,绕塔而成檐廊,平台外围设古铜栏杆,可供游人凭眺赏景。
塔内金碧辉煌,佛学的气息特别浓重。 塔内的二、三、四层分别展有铜版线刻壁画和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西湖十景”等。塔内,每层、每个方向都开有拱形门。对着“西湖十景”所在的方位的拱形门上也同样都挂着铜版线刻版画,版画的图案就是从这一拱形门望出去所看到的实际景观。构思的巧妙令人叹服。
塔内的穹顶和方梁均为贴铜材料,穹顶内壁镶嵌着数不清的金色塔龛,每个塔龛内安放着一个涂金小塔,奇巧精美。

雷峰塔的雄浑气势和复杂的结构确实令人惊叹。整座塔是外饰青幽古朴、内饰辉煌热烈,陈设精美。
新建的这座雷峰塔创下了多个第一:
新塔原址修建,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新塔采用钢架结构作支撑,主梁跨度长达30米,创下了传统古塔采用现代钢结构支撑的全国第一;新塔装饰物全部采用以铜为主体的金属材料,并以化学腐蚀工艺再现了当年雷峰塔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创下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全国第一;由于采用钢结构作支撑,塔内空间大大增加,视野更加开阔,创下了塔类建筑中塔内用窨最大的全国第一;雷峰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塔”,新塔内精妙绝伦的文化陈设,使雷峰塔的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创下了塔类建筑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全国第一。
雷峰塔的周围是大面积的树木和花草星海领主,夕照亭、汇文轩、妙音台、藕香居、如意苑、亲缘阁等台榭亭馆点缀其中。整个景区历史、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历史文物,尽可流连观赏,今古华章,亦堪吟诵低回;人文建筑参差错落,得湖山临眺之宜;自然景观,复绝幽深,多文史探寻之彰显。人文、历史、自然相互诠释、相互融合,真是美妙绝伦。
雷峰塔作为西湖南线的至高点,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极目远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如烟的孤山、灵蛇卧波的苏堤、苍莽的万松岭、繁华的杭州市区……湖山胜景和繁华都市一览无余,真可谓“一塔登临,万象毕收,凭高望远,当更上乎层楼。”
眼前这一处处景观当初可能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实用目的而建造的,而后来逐渐上升为文化、历经成历史了,你就不得不感谢古人了,不得不叹服人类的活动能力和创造智慧了。我现在站在这里,稍稍情思内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万里山河,当我用心去了望这些山川大地的时候,我看到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看到了横亘在茫茫大漠中的丝绸之路、看到了埋藏在地下的千年军阵、看到了绵延北疆的万里长城……
站在这里向南远眺,那苍茫的一片就是南屏山,“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景区就在那里。
走出雷峰塔景区,穿过南山路,向南就到了净慈寺。
“南屏晚钟”指的就是净慈寺傍晚的钟声杨健平。

南屏山一带的山体构成大多是多孔穴的石灰岩,加上山峰峭立如屏,每当佛寺傍晚梵钟敲响,清越的钟声在山石孔洞间共鸣,加上夕照山的阻隔,产生了共振效应,钟声得以放大,钟声在西湖的水面上传播过去,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葛岭,回波迭起,在天地间混合交响,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此时,夕阳下,整个西湖景区都能听到南屏山的钟声了。
这是一处以钟声闻名的景点。在中国这样的景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另一个就是杭州这里的“南屏晚钟”了。
站在静雅清幽的庙寺里,钟声悠扬,周边群山环绕,你就会不由自主的有所感悟,那悠远的钟声里不仅传达着佛学的深广和禅意的清空,似乎还包含着对芸芸众生的切切关照。你静静的听着、思索着,眼前的宏观景色已经被这声音推到第二位了。你听到了、悟到了、领会到了,你觉得自己收获的是超越了欣赏那些宏观景物的感悟了……
被称作绝代疯僧的济公就在这座庙院里修持过,他“古井运木”的传说也发生在这个景区内,那口古井还在霍华德怪鸭。
站在山上向远处眺望,南屏山的后面是凤凰山。
南宋都城的遗址就在凤凰山的那片山坳里,著名的万松书院就在凤凰山北头的万松岭上。万松书院是比较有名的书院,与当时的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州的“四大书院”,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同窗读书三载就在这个书院里,他们的爱情故事就是在这座书院里发起的。这里仍属于西湖景区的一部分。
从万松岭路下山后,沿着南山路继续往前走,前边就是“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了。
“柳浪闻莺”景区是一处敞开式公园,当年,南宋建都杭州城后这里是皇家的御花园。景区面积很大,从雷峰塔景区起往东北一直到涌金门,有两站地远,景区里线是西湖东南岸的一部分,沿岸有手划游船码头,可以在这里乘坐手划船游西湖。
进入景区往里走会逐渐感觉到自己又进入西湖景区了,如果没有“柳浪闻莺”这个概念,这里就是西湖岸边的一部分。放眼望去,地面上大面积的都是草坪,高大的树木林立期间,边游边看,除了雪松、紫南、玉兰和稍矮的月季、海棠等名贵树木外,多数以垂柳为主。

走在绿荫之间,近处,百柳成行,远处,千柳成烟,各种鸟鸣不断传来。抬头看,柳绦间黄莺飞舞,相互嬉戏。
走过艄公桥,前面就是闻莺馆,从闻莺馆往北走大约100米,就是翠光阁。翠光阁这里是这部分湖岸向湖里最突出的一段,是观看湖景比较理想的场所。站在湖边迎着和煦的湖风临湖眺望,“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中的苏白二堤和来往的游船又呈现在眼前了。
南面,那片大草坪还在,绿茵茵的,还是一眼望不到边,遥遥的,融进远处的翠荫之中。穿过藤曼和树丛,东南那里仍然是连片的沼泽,各种水生植物点缀着岸边的兰花、马蹄莲、黄花等名贵花草繁茂地生长着。
一阵清风吹来柳丝迎风飘舞,一时间烟波翻滚、翠浪排空,莺鸟们受到惊扰显露身影,相缀着逗留在柳梢枝头,叫声依旧清丽婉转。
柳岸、湖光、山色和莺鸣……,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回忆那里的场景,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层次丰富、诗韵浓郁的生动图景。“柳浪闻莺”这名子用得恰切巧妙啊。
走到涌金广场就到了“柳浪闻莺”景区的北端了,在这里停下来,一边欣赏路边的梧桐树一边往回走,很快就到了“柳浪闻莺”景区的正门了。从景区门牌坊对面的街道往东走不远就到了吴山广场。
吴山广场在吴山脚下,吴山景区仍算作西湖景区的一部分,1985年“新西湖十景”评选时,这一景区被冠以“吴山天风”的美誉而名列其中。城隍阁就建在吴山之上,城隍阁不仅是西湖景区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黄鹤楼、岳阳楼、藤王阁一样驰名。
如果说城隍阁还有些单调的话,那么继续沿着街道往前走,前面的“清河坊历史文化步行街”就很热闹了。

这里商铺林立,酒肆作坊鳞次栉比,是南宋时期起历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存,是当初南宋皇城根下的繁华街市,历经元明清,直到解放初期一直属于杭州城中比较繁华的商业地带,直到现在胡庆余堂、回春堂、状元馆、保和堂等商号店铺和作坊仍然保存完好,并且都在营业之中。直到今天这条街仍然是杭州最著名的街区之一,也是杭州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街,并且是杭州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唯一的一条古街区。
它虽然没有云南“大理古城”那样自成一隅,也没有云南“丽江古城”那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却也跟桂林“阳朔西街”一样名声远播,成为世界各地的游人来当地游玩时的必到之处。
……
有关西湖景区的情况我就说到这里吧,但是我意犹未尽。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作者简历:
胡春亮,男,大学本科,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中学教师多年,后经商至今。
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曾在《青年文学》、《当代小说》、《北方文学》、《岁月》等多家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魑祭》、《那是我们还年轻》李肇星追悼会,中篇小说《小红马》、《大山的呼唤》、《老柳树》,短篇小说《围墙》、《闪光的军徽》和散文《虚拟的经历》、《哦,那条田埂》,以及文学评论《论莫言的红高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