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文化改变命运有了Ta,从“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变成“哪儿待着哪儿就凉快”-科学画报

有了Ta,从“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变成“哪儿待着哪儿就凉快”-科学画报


这么热的天,
“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真是最真诚的关怀呢,
如果再搭配上这款会移动的电风扇……

文/王洪鹏
边吹风边走的“风扇车”古已有之。不过,古人的用意不在避暑,而在扬谷。
谷物在脱粒和去壳之后,还需要清除谷壳、糠秕和杂物。手捧口吹是最原始的方法。其次是借助自然风力曲阿小将,用木锨将谷粒抛入空中宁丹琳被打,糠秕被风吹走,籽粒落到地上。其后,人们采用簸箕,随着手腕有节奏的抖动,把糠秕与籽粒分开极品御用闲人。再后来,又发明了扬谷筛。但我们的祖先并不满足于这些,于是便有了风扇车的发明。在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普及之前,风扇车可以说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了。

灵感来自扇子

最原始的风扇车可能没有箱体,主要用于扇粮与乘凉。明代《物原》一书中说:“舜始造扇裘梦作品集,丁缓夙轮。”意思是,在舜帝的时候已经用一种器具来扇动空气,这是扇子的起源;西汉丁缓制造出七轮扇梁小友,为风扇车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当然,舜造扇只是传说,但可以说明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制造了扇子。西汉时丁缓发明的七轮扇,是在轮轴上装上7个扇轮,转动轮轴则7个扇轮都旋转鼓风。
在扇子的启发下,根据风吹物体,轻者飘向远方,重者留在近处的惯性原理,人们发明了风扇车。在收获粮食后,用风扇车把粮食和杂物、土石块、谷糠等分开,减少用木锨、簸箕扬粮的辛劳。
风扇车实质上是一架手动鼓风机,综合利用流体知识、惯性、杠杆等原理,人为使空气流动。当然,要让风扇车不断产生强劲的风,白纬玲就必须不断地摇动曲柄摇手,重复这种枯燥无味的机械动作,劳动强度还是不小的。
不断改进和完善

风扇车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早期风扇车的风箱为长方体,由于箱体内壁的角落处会产生涡流,阻碍风轮的运转,所以摇动风轮比较费力。圆筒状风箱的出现是风扇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克服了涡流的产生,功效更高。

风扇车可以初步起到选择优良种子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谷种和瘪谷飞出洞口后在水平方向都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谷种飞出洞口时的速度比瘪谷的速度慢些宋多恩。
明代《顾氏画谱》收录有一幅杜堇绘制的带有圆筒状风箱的风扇车的画稿。杜堇生活在15—16世纪初。他的这幅画不仅清楚地显示了圆筒状鼓风机构就做狐狸精,而且在风扇车的下方放置有一前一后两个簸箩,正好对应风扇车底部前后两个出粮口。这说明孟志超,15世纪下半叶的风扇车已经实现了三级清选,即结实饱满的籽粒、较好的籽粒与糠秕的分离金世佳肌肉。

元代王祯(1271-1368)的《农书》介绍了风扇车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按驱动方式分,圣贤文化改变命运有手摇和脚踏两种;按风轮的安置方式分,有立式和卧式两种。明代徐光启(1562-1633)在《农政全书》中除了介绍风扇车,还附有和王祯《农书》插图类似的《扇车足蹑图》。
明末宋应星(1587—约1666年)在《天工开物》中对风扇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两幅当时正在使用的风扇车的插图。从插图可见:风扇车的右边是一个特制的圆形风箱,里面装有轮轴、风轮叶片;曲柄摇手从风箱中穿出,曲柄摇手周围的圆形空洞就是进风口;风扇车的左边有长方形出风口;稻谷从上方漏斗中落下穿过风道,使较沉的谷粒和糠粃杂物分开。

传向西方的重要发明

近代以来,随着皮带、齿轮传动的出现和水力、蒸汽、电力的应用,风扇车的效率大为提高。风扇车的质地由纯粹木制逐渐发展为木材和金属混合婉嫔,曲柄摇手、风轮叶片等多处改成铁制。后来又出现全铁制的风扇车,使风扇车不但坚固耐用,而且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
风扇车的发明,对谷物的清选向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人们摆脱了对自然风的依赖。采用连续的人造风,根据需要随时对加工后的谷物进行清选,拓展了谷物的清选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认为,风扇车是中国传向西方的重要机械和技术发明之一。大约1700—1720年,荷兰船员将旋转式扬谷扇车带到欧洲。大约1720年,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也把几台风扇车带到了法国。此外,中国的风扇车是所有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姚荷生,对西方近现代鼓风机械的发明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铃木武藏,风扇车逐步退出了生产领域。风扇车离开人们的视野田维维,不是风扇车不能用了,也不是没有人会使用风扇车了,而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嬴壮。
曾经和人们息息相关的风扇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古董”,到了该进博物馆的时候了。“四条腿脚四张嘴,粮食进去几路走,一口二口吃下肚,三口吐壳满天飞。”打麦场上那热火朝天的场面,除了艰辛和汗水、繁忙和紧张,给我们留下的还有快乐与希望。风扇车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瑟缩的意思。
◆ ◆ ◆


本文选自《科学画报》
微信发表时有改动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


创刊于1933年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