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三从四德最荣幸的事是与小平同志合影-浓情黑土地

最荣幸的事是与小平同志合影-浓情黑土地

军人世家
徐宏宇
他今年92岁,是1958年第一批到友谊农场的复转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打过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他家四代人,有三代当过兵。他就是友谊农场离休干部吴金龙。
每年,吴金龙家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最庄严的节日是八一建军节,因为这个四代8口之家何必当初相识,有三代4位是军人,6人是党员。当兵是这个家族的传统,92岁的吴金龙、84岁的金明子(吴金龙的妻子)是上个世纪40、50年代的军人,儿子吴正平是上世纪70年代的军人,孙子吴刚今年36岁,是上世纪末的军人,重孙子吴宪在上小学二年级,他的理想也是长大要当一名军人。
1958年3~5月,新中国第一个由苏联援建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国营友谊农场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在当时合江农垦局的统一分配下,援助农场建设的2361复名官兵(其中包括200多名军事院校,主要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学员)分批来到友谊农场。这批官兵,一部分在上世纪60年代先后调出友谊农场,有的调回原籍,有的调到其他农场,也有的调到地方支援地方建设;还有一部分留在这里扎了根,吴金龙就是扎根北大荒这群复转官兵中的一员。

最难忘的事是参加抗美援朝最后一战
吴金龙在部队时是机枪手,1948年9月至12月参加了辽沈战役,后随大军进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随军一路南下打到广东,1952年从广东返回安东(丹东),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吴金龙原是4野46军136师406团1营3连的政治指导员。1953年7月25日,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也是金城反击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连进攻的目标是朝鲜中线板门店以东的马塔里东南山高地。攻击的敌人是美陆战一师一个联队(联合兵种),共800余人,是以现代化武器装备著称的王牌军队。而我军只有两个连,不到300人,上级给配备了两台报话机,每位连干部给发一块瑞士手表,全连9挺轻机枪只带3挺,步枪一只也不要,全部配备冲锋枪英雄杀官职表,轻装上阵。
战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繁忙,连、排、班干部都要选配三套接班人,就是连长、排长、班长第一、第二、第三接班人是谁,都要公布于众;各种武器都要进行射击试验;连、排、班干部要到前沿侦察地形,选好冲锋的出发地,工兵提前到敌阵地前的树林中挖待备洞;通知全连每人把贵重物品寄回家……另外,每人的帽子里面、两个袖口里面和两条裤腿里面,都写上自己的姓名和代号,以便万一牺牲,把遗体拼凑到一起送到烈士陵园。
7月24日这天,师、团、营首长光临1营3连欢送指战员上战场。欢送前,召开班排长会、党支部大会,还有步炮协同会、出征宣誓会等。为防止敌炮伤害,会议都是短会,一个党支部大会上只开5分钟。
天慢慢黑下来了,还下着牛毛细雨,出发的道口处摆了一堆啤酒,盖儿都打开了。全连战士全副武装准备出发,吴金龙代表全体官兵举起右手向师、团、营首长宣誓,表示坚决打胜仗的决心。部队雄赳赳地出发了,首长们在道口拿着啤酒让每个指战员都喝一口,并和他们握手说:祝你打胜仗!祝你立大功!祝你当英雄!虽然距前沿阵地只有30多里的路程,但实际上没有路苏小小是谁,全是坑坑洼洼的弹坑。天黑得已经伸手不见五指,战士们手拉着手往前移动,走了一夜,女人的三从四德到7月25日东方发白时,各班迅速摸进树林里,进入待备洞。一个班一个洞,就是等待冲锋前的潜伏地点,在这个洞里得躲一个白天,不准大声说话,不准出洞,不准咳嗽。这里离敌人只有200多米,双方都鸦雀无声黑正妹。
我军有500多门大炮,分别是山炮、野炮、榴弹炮,炮击时间定在晚7点25分,我军炮火急袭5分钟。这一天,吴吴龙和营长对了三次手表,确保时间准确;早半分钟冲锋,会被自己的炮伤着,晚半分钟,敌炮过来会遭毁灭性打击。7点10分,后方运输兵送上来许多冲锋枪、子弹,都是成箱的,还有好几面袋馒头。战士们火大嘴太干吃不下去,吴金龙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两面袋黄瓜,立即送到每个洞口,鼓舞战友们说:“吃啊!又解渴、又解饿,吃完了狠狠打美国鬼子!” 7点25分到了,我军的大炮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地向敌铁丝网、前沿阵地猛轰,敌铁丝网被炸平了。7点30分,连队发起冲锋金学伟,战士如同猛虎一般,迅猛地向山上的敌人扑去。我军的炮火一停,敌人的炮火就如同下雨一般向我方袭来。山上的美军都在坑道和地堡里躲着,他们的炮弹在离地面20多米高的时候就爆炸,碎弹片像雨点一样散落下来,范围极广,威力巨大,是专门应对地面冲锋部队的。我军三面受敌,山上、山后、空中都对着战士打击,真真正正是枪林弹雨!张副指导员才24岁,带领一个突击排刚往山上冲去,就被敌炮击中阵亡狐火锦卫门。战士们都急了,吴金龙赶紧接手指挥这个排,高喊:“同志们,为副指导员报仇!冲啊!”战士们一鼓作气冲到美军半截坑道口。在冲锋枪的猛烈扫射下,坑道里30多名美军全部“报销”,文君竹随后,队伍又向山顶的敌地堡群冲去,又一颗炮弹在空中爆炸,吴金龙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他想站起来继续往前冲,却又跌倒了,这才发现自己腹部已中弹。而当时才26岁的副连长带另一个突击排消灭了大量敌人,眼看着就要占领山顶了,却被暗堡中的敌人击中光荣牺牲。战斗即将结束,我军的二连预备队上来接防打反击。从7点半到10点半,我军两个连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夺回高地,全歼守敌8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这一天,我军全线反击敌39个目标,共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歼灭大量美军。打完仗的第二天早晨,天正好起大雾,50米以外看不见人,正是清理战场的好时机。战后,满山就像被拖拉机翻过一样,连一棵完好的小树都没有。吴金龙是第二天早上被战友从阵地上抬下来。阵地距师包扎所有30多里路,敌人炮火封锁很严,因负伤担架员换了三次,吴金龙全身都是泥水和鲜血。到了师包扎所,卫生员重新给他包扎了伤口,更换了衣服,就往军卫生部抬。到军卫生部已是7月27日,停战了,老百姓都在庆祝胜利了。军部医生检查后,说伤势太重,需要回国治疗,又把吴金龙转到辽宁凤城陆军24预备医院进行手术。手术中,由于流血过多,吴金龙半个多月不醒人事,医院对他实行昼夜特护。1954年,吴金龙的伤口痊愈了,但体质仍很弱,不能回前线,院方把他留在医院担任病区的政治助理员,既管工作人员又管理休养员。

最高兴的事是来到北大荒
1958年春的一天,医院的王政委找到吴金龙,和蔼地说:“小吴同志,因为去年‘反右’运动,地方工矿企业缺少政工干部,组织上想让你去地方工矿企业做政治工作,你有什么意见?”吴金龙说:“党叫干啥就干啥,服从组织安排。但王政委,我参加革命10多年,也没回过家,不知道父母的身体状况,想请假回家看望一下老人再去地方工作行吗?”第二天,王政委告诉他,经研究,批给他们夫妻二人一个月假期回家探亲。吴金龙高兴得不得了,当天晚上吃完饭就去了五六里外的凤城火车站,打听从凤城到浙江大约需要多少车费,之后返回单位休息。还没有到单位呢,远远就看见医院大礼堂内灯火通明,不少军官在开会。走过去一打听才知道是在动员大家去北大荒。了解情况后,吴金龙一夜无眠性的厉鬼,他想去北大荒,不想回家探亲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王政委说:“王政委,我也想去开发北大荒。”王政委说,人员已经报到军分区了。吴吴龙再三恳求,王政委只好说:“好吧,我请示看看。”过了一天,王政委告诉吴金楷说同意他转业去北大荒。
几天之后,医院领导把戴着大红花的吴金龙等十多名复转官兵送到安东军分区集训队致上励合。训练了大约半个月,吴金龙突然发高烧不退,经检查患上了浸润性肺结核,需住院治疗。吴金龙坚决不住院,说一住院就走不了了,他坚决跟第一批一起走。院领导看劝解无效,只好特批了100支进口链霉素给身为医护人员的吴金龙的爱人金明子,用于治疗吴金龙的肺结核病。就这样,一路上,金明子一边照顾吴金龙的生活起居,一边坚持给他打针治疗。而吴金龙呢,也就这样带病来到了友谊农场。到友谊一段时间后,吴金龙治疗痊愈。
1958年4月,吴金龙被分配到友谊农场的老五队当农工,妻子金明子被分到分场部畜牧队当饲养员。吴金龙因为病刚见好,体质很弱,队领导让他到生产队的小菜园工作,干一些轻点的农活。三个多月后,分场领导任命吴金龙为老五队党支部副书记, 1961年,吴金龙被调到二分场二队当队长,一干就是10年。那时,连队领导样样农活都干在前,夏天除草每天两点半就下地,从早忙到晚。到冬天,大搞水利大会战时,队领导除了安排好全队的工作,还和工人一样拿铁镐刨土方,天下着大雪,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北大荒变成米粮仓
最荣幸的事是与小平同志合影
1983年8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佳木斯换乘中巴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查看麦收情况科韵路地陷,吴金龙时任五分场党委书记,和陪同人员一起见证了这个伟大时刻。邓小平非常关心农业现代化建设,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机械收割小麦的作业,从割晒、拾禾、卸粮、集草,到275马力拖拉机牵引九铧犁、园盘耙翻地耙地马尧海,个个环节都不落。看到田间喷灌、大型种子点播机播种及飞机追施微量元素肥等一系列田间作业时,小平同志细心地向农工问这问那,边问边打着手势,显得格外高兴陈亚春。
即将离开五分场二队时,邓小平在孟传生(合江地委书记)、赵清景(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的陪同下,高兴地和当时在场的农工、农场干部合影留念。小平同志脸上溢满了笑意,深情地说:“我就要走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北大荒了,请你们转达我对三江人民的问候!”吴金龙代表全场干部职工感谢小平同志的关怀,坚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照着小平同志的指示,把北大荒创建为米粮仓。”在众人激动的泪光中,中巴车载着小平同志离开了五分场二队,而小平同志这张以三江平原为背景的照片,也永远留在了友谊人民的心中。

最开心的事是以身作则育后人
1991年,离开工作岗位的吴金龙被友谊农场党委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理事,2003年被农场党委聘为党风巡视员、公安五条禁令监督员。离休20多年来,吴金龙坚持为一代代北大荒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并坚持捐资救助贫困学生十余人共4000多元。
与之相伴的,是吴金龙时刻也没有放松对子孙进行思想教育,在他的熏陶和教育下,报效祖国、服务群众成为吴家的光荣传统。吴家三代都是在部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吴金龙的儿子上世纪吴正平70年代从军后,苦学苦练作战本领,获得官兵一致赞扬,并在部队光荣入了党。退役后在生产队当过工人、党支部书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牢记父亲的教诲。复员后,他从最基层的工人干起,一次次不辞辛苦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他工作过的地方群众都亲切地称他“小吴同志”。在一次工作中,他因公负伤,本来可以享受福利到退休,却因父亲一句“扛枪吃饷,那是因为你能打仗。你这受了伤啥也干不了干脆也别给国家添负担了”就办了病退。
孙子吴刚也传承了家庭从军的光荣传统,复员回到农场工作后,工作中感到压力和迷茫时,就来到爷爷身边讨教,“不能只想着干好就行了,要从根源上找思路,找方向,想办法,号准要干什么、怎么干,能干到什么程度的脉”,爷爷吴金龙的一席话,让吴刚舒展开了眉头。他所在的党支部连续多年被红兴隆管理局、农场党委授予“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重孙子吴宪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他不但自己喜欢听太爷爷讲故事,还把太爷爷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遇到同学们不理解和不明白的提问,都会第一时间跑到太爷爷身边去找答案。“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当个像太爷爷、太奶奶那样能打胜仗、解放全中国的兵;当个像爷爷一样不怕苦累、甘愿奉献的兵;当个像爸爸一样牢记誓言、为人民谋幸福的兵。”说这话的吴宪虽然稚气未脱,却已有几分军人的豪情。
不久前,吴金龙在管理局医院住院,在病床上还教育走上管理区副书记岗位的孙子吴刚:“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在管理区干部岗上要恪尽职守,为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不辜负农场党委的信任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