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家园有些事我们就是做不了-外剧团

有些事我们就是做不了-外剧团
私以为比Memory好听
2018年7月8日,距离1981年5月11日,相差将近37年水嶋宏。
后者是「猫」的首演。

这部号称音乐剧之王的作品,最早诞生在伦敦并一炮而红,随即凭借票房神话成为英国有史以来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1982年登陆美国百老汇,同样打破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而且也次数最多的记录。

剧情其实很简单。一年一度的猫家族庆典开始,领袖老猫要从家族中选一只,让它升仙上九重天获得新生,各路猫儿们要么争取名额要么表演节目。满心期待的,见证了这部传说中的音乐剧。

领袖老猫与被选召的孩子
欢迎来到国际嘉年华魔幻大秀
导演安德鲁·韦伯将本是T·S·艾略特创作的儿童诗歌进行改编,也就成为了「猫」。基于儿童观众为主体的情况,整个戏充满了魔幻色彩。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舞美。

脏乱不差的废品堆
将流浪猫生活的废品堆搬上舞台黄瀞亿,用微观景象的手法放大,让观众仿佛置身午夜黑暗的街角,只不过已经跟着演员一起缩小了,眼前就是一个巨大化的世界。猫们窝在烂烤箱、汽车后盖、废弃管道中,易拉罐当凳子,见到掉落的烂皮鞋都要退得远远的...就这样的搭台,本身就已经充满了魔幻气息。

80年代的广场舞

“以武会友”公园太极拳大赛
其次是灯光。舞台上方和两侧都挂了彩灯条,对就是非常土气的那种彩灯条,浓浓的复古感让曾经是儿童的观众有了回到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游乐场的感觉。戏一开幕,声场超强宏伟壮阔的Overture响起,街景中形似猫眼的灯一个个亮起,伴随着干冰,你甚至以为花果山中的猴王要登场了,或者是葫芦娃动画片要开始了。但不管如何,它就是会让你起鸡皮疙瘩并内心发出“哇”的感叹,这就是孩子眼中酷炫的世界。

张灯结彩
这样的硬件搭配无疑在那个年代是先进的,就算放在今天你也不会觉得它过时,相反的会激起你潜藏已久的童心,试想一下,一个针对儿童观众打造的戏,却连成年人都为之惊叹,这才是真正能称之为经典的作品。

杰利科家族和穿着吉利服的领袖
五花八门活 技多不压身
看过不少音乐剧,芭蕾一定是最常见的舞蹈担当,爵士一定是最普遍的音乐担当。以芭蕾为基调,杂技、现代舞为辅,为进入百老汇而加入的美式踢踏舞、爵士舞,一会大平转加大跳,一会吊威亚飞上天,一会头顶人来一套组合杂技,甚至还有大变活人的魔术戏法我的超神空间。搭配舞台浓浓的90年代春节联欢晚会和正大综艺的感觉,可这么多年,卡欧斯泰罗这种炫技的节目就是拿不掉中西翔,观众就是喜欢看。

这背后靠的是极其扎实的基本功来支持。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作,轻巧而有力耍狠金丙,再次向观众证明了猫是流体生物电竞李伯清,人也可以是水做的;强大稳定的发声技巧,就连空翻的过程都能保证气息和音准,随便拉一个配角都能在一个剧团里做首席了。最重要的是,你找不到任何多余的动作卢艾佳,每一个脚步都踩得如此轻盈,上蹿下跳也感觉不费吹灰之力,穿上俏皮的服装,你要说他们不是猫我真的不信。

有些人 戏不多 关键时候炸开锅
戏里留下深刻印象的猫太多了。
潇洒收割迷妹的猫王随便一个pose都是粉丝的尖叫,最后谢幕还来一个摇滚吉他的solo,当真仿佛普雷斯利在世。


摇滚猫若腾塔格
上流社会的老好猫大腹便便,礼貌燕尾服全建军,拿汤匙当拐杖(这个服装设置太牛逼了),行为得体可爱至极,虽然是中年形象,但你就是讨厌不起来。


上流猫巴斯特弗·琼斯
王子般帅气的魔术猫江湖班子出身,会玩烟会变人,作为关键人物把首领猫从反派猫手中夺回,最厉害的是魔术猫的舞蹈,24圈脚尖旋转,舞台上的芭蕾MVP。


魔术猫Mr.密斯托弗里
迟暮的老年剧院猫已经有些许潘金森症状,多次返场掌控着搞笑的节奏骆伟科,却像个孩子一样絮絮叨叨着自己在剧场作为猫演员的经历,落幕时的惆怅,笑中带泪实在让人动容。

剧院猫老格斯

戏外的老格斯
此外还有反派猫、火车猫、雌雄大盗、老甘比等等。

犯罪高手“隐爪”莫卡维提

超牛逼的火车猫斯金伯申克斯

双盗蒙哥杰利和蓝蓓蒂瑟

甘比猫珍妮点点
但最著名的就是那位只凭一首歌就成为女主角的过气魅力猫。

饱满的情绪,超强的唱功,虽然过气了但风韵犹存,凭借着好几次走心的回忆打动了领袖猫,最终被选上九天获得重生。戏份少到甚至只有一首歌的时间,但不影响这个角色的出彩,这首歌就是不朽的金曲「Memory」。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最出名的版本是莎拉·布莱曼,但她本人没有演过这个角色小贝家园任娜英,她演的是「歌剧魅影」。


不同演员扮演的魅力猫葛莉兹贝拉
自去年的音乐剧大混战以来,这种戏剧形式已经成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但,也就只限于看黄晋萱,要做现代音乐剧,我们真的不行。
1.韵律的局限
音乐剧的前提是唱,这对中国演员就是极大考验,并不是我们不能唱,是唱得不好听。汉语的单音节实在太限制歌唱的韵律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蹦,再流畅的旋律icgoo,再巧妙的编曲都不能让歌者像英文那样三藏兽,唱歌如说话般自然。这也是为什么把一首英文歌翻译成中文字来唱就无法唱出原版的平滑感了。而这一点也就限制了中文音乐剧的编曲无法像外文那样变化多端,但太过于简单的编曲又太吃旋律了。说白了,就连外文都没法保证一整场都好听(旋律上),别说中文了,能打造出像「Memory」那样的传世名曲都是少见。




完美还原的现场
2.内容的尴尬
中国人对于格律的追求导致下意识的想要押韵和玉种田记,这在流行音乐中是可行的,但放在音乐剧中就不适用了。音乐剧它始终还是剧,剧就需要人说话,既然是自然人的自然语言就不可能保证每一句都押韵,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中文音乐剧的歌词写得太烂太口水了。当歌词都不优美了,除非你听不懂,要不然煞风景肯定是预料之中。要听一首尬到不行的歌曲已经很伤人了,一整场下来还不尬得脸酸?



随时随地都在入戏
3.市场的抵触
中国观众肯定也是爱看音乐剧的,声光电多媒体的高要求,舞美道具的精美,演员人数的高配置,这些无疑就增加了音乐剧制作的成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排出一部精良的音乐剧对于快消当道的国内市场而言几乎不可能。再加上第一点的局限导致中国观众下意识抵触国内的作品长相依简谱,然后没有市场就没有作品,作品出来又没有市张辛怡场,恶性循环下来,本土要想做出属于自己的经典就更难了。





大制作
4.剧本的缺失
其实中国不缺好题材和好故事,但能将好故事整合成音乐剧的人实在太少了。话剧舞台要有好剧本都不常见,更别说音乐剧这种非语言艺术了。别人有「歌剧魅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世界」「音乐之声」「芝加哥」异世大领主,什么类型什么题材都有,我们自己原创的音乐剧(现代)夏美娜,你甚至数不出来。就连这几年很火的国家大剧院的佳作「阿依达」都是找了国外优秀班子挑大梁,可见国内音乐剧的原创能力还是太弱。




国家大剧院「阿依达」
5.基础的薄弱
音乐剧对演员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不仅要能唱还要能跳,它的唱法和流行音乐差别太大了。嗓音条件、气息、咬字、肢体、戏剧感等等要综合到一个演员身上,就目前国内专业明确分化的情况来看,着实是有难度的。戏剧学院出来的歌舞能力欠缺,音乐学院出来的舞蹈表演不足,舞蹈学院出来的唱功又有明确缺陷,全面的高水准音乐剧演员实在难找,就连配角都找不齐,别说能找到压台的主力了。


所以,国内要想做出优质的音乐剧...还是算了吧,有些事情我们就是做不了。
试问,谁不想排一个音乐剧呢?
关于作者

一群从校园戏剧毕业仍对戏剧贼心不死的人的去处。
未来会有更多原创作品
欢迎持续关注
外剧团
在学校外·在体制外·在潮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