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火林风眠故居与枣-梅州日报一客都文譚

林风眠故居与枣-梅州日报一客都文譚


林风眠故居
不得而知大师林风眠画过枣没?枣优雅中释放热烈,与林画的孤寂意境难以契合相融。他的家乡岭南客家一隅气候湿热不适宜种枣,大约110年前儿时的林风眠耳濡目染的瓜果林木是什么种类已难以考证,但他的画中大多数展现的是娇嫩事物阴奕彤,包括仕女。现而今他故居门口移栽的是四季飘香的桂花树,似乎枣与大师扯不上关系。枣是我在参观林风眠故居时放在了“林风眠书屋”的,作为手信送给他至亲的侄女,以此聊表谢意无水豆花文吧,适逢除夕前昼,并没有其他景仰者前来参访超脑小子,是她为我们打开了林家老宅紧闭的大门。

林风眠
第一次跟我说起林风眠的是陈聚人(沙雁)教授魏显忠,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说:“你们梅州厉害,出了个林风眠边令诚。”那时我并未了解,现在才知道这种“厉害”不是一般的“厉害”,但这“不一般的厉害”只属于林风眠个人南绫。家乡对林风眠是孤寂的回想,这正像他后期的画风,19岁为求学离家后,遑论颠沛流离的岁月,就连拨乱反正后出走香港避世途径广州,算得上离家乡非常近了,他也没有回来。

林风眠与妻子Alice、女儿蒂娜
人没回来念想却没断,他写信让侄女去广州相见,侄女准备成行,又收到追信说广州久别重逢的学生大多,忙于应酬怕是没时间亲近,改期再约。这一改期便后移10多年,直到1991年林风眠病逝前两个月绝代歌姬,伯侄才得以在香港团聚。“一见面,他揽着捱,目汁都出来了。”对于当时的情形侄女林素玲今天依旧记忆犹新。小时候的林素玲便与在外地的伯伯建立了密切的书信联系,伯侄感情至深,逢年节林风眠寄钱回家会叮嘱给林素玲单独一份,晚辈中只有她得此殊荣。跟我同行的女儿基本能说客家话,但听不懂方言,高岩成二我时不时给她解释,“目汁”就是眼泪、“揽着”就是拥抱……

林素玲
对于开创西风东渐的一代大师,林风眠半生苦难,可能也正是这苦难成就了画坛高峰,让后世得到艺术滋养。这其中,大多的人做了大多的善举郭少芸老公,特别是梅州老家人,为缅怀,为传艺,为发扬兰波儿,办画展,开研讨,建书屋。一桩又一桩接着做,让文化之乡旗帜不倒。
“他为什么不回梅县看看?”我问。在香港,林素玲见到阿伯林风眠时他精神尚好,林素玲说:“阿伯,同捱转屋垮去地铁楼兰女,现在就走。”林风眠答:“妹李,你都被逼得冇地方企,捱转去做脉介?”老年林风眠返老还童般满口客家话,他一直以来都叫侄女为“妹李”(女儿),他不是不想回家乡看看,只是对故去的时代心有余悸罢了刀不留人。林风眠对家乡的情感是复杂的,这从一些有关他传记文章和稗官野史中能够知晓一二关婷娜微博。1989年梅州举办林风眠画展是得到他的大力支持的,但他依旧不归乡。也许艺术家是忘我的,他手拿画笔,不再拿得起行囊,家只在心灵深处。


仕女图
林风眠创办中国美院让无数学子得以接受艺术高等级教育,我女儿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这次寻访我们计划好一阵了。林风眠故居离城并不遥远,十几公里罢了玉堂娇,但我们居然走岔了路,越走越远,不得已打电话给相熟的林风眠研究会陈监事长问路才找到那个客家老屋。老屋跟其它典型的客家民居比较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成了文物得到了特别的修缮,保育完好,一些文字一些照片让景仰林大师者能更长久驻足晁雪薇。林风眠的侄女是听到动静后过来接待我们的,算不期而遇,没有准备礼物,红枣是我从行旅箱李翻出来的,她很热情也很健谈潜移默化造句,拿出些老物件老照片给我们观赏,让我们的寻访之旅多了点意外收获。离开书屋到了桂花树下,女儿的爷爷问我过年了给红包没?我心有戚戚然,没给呢。女儿说她还得再来,她给小阿火。


林风眠作品
网编:秋月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