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朱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浙江健康教育

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浙江健康教育

肺炎球菌性疾病是
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也是导致我国儿童和成人
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3月第19卷第3期刊登了《2017肺炎球菌性疾病预防专家共识》,本文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 (2012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通过肺炎球菌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介绍, 提高专业人员防控肺炎球菌性疾病水平,以及在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与科学使用疫苗方面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人员提供相关证据。

▲肺炎链球菌
什么是肺炎球菌性疾病?
肺炎球菌性疾病 (Pneumococal Disease,PD)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uspneumoniae,Spn)是引起儿童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急性中耳炎 和鼻窦炎等的常见病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08年全球约有880万名<5岁儿童死亡章慕良,其中约 47.6万名死于Spn感染,且发展中国家Spn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工业化国家,其中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和亚洲。Spn也是引起中国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 全球<5岁儿童PD病例数最高的10个国家全部位于非洲和亚洲,占全球总病例数的66%,而中国位列第二,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2%。

肺炎链球菌是怎么传播的?
肺炎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类是唯一的宿主,它经常临时定殖于人类的鼻咽部,尤其爱藏匿于婴幼儿中。
肺炎链球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般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由定殖菌导致自体感染。感染的危险性随年龄、基础疾病、生活环境等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婴幼儿和老年人感染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儿童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小于2岁,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2
处于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3
患有镰状细胞病(SC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慢性心肺病等;4
人工耳蜗植入者或脑脊液漏;5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缺少母乳喂养、营养缺乏以及室内空气污染;6
暴露于吸烟环境及多子女的家庭是健康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的危险因素。御朱门
成人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大于65 岁;2
年龄在 19-60岁同时伴有
①慢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 和哮喘患者;慢性心脏病,并随心脏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糖尿病,血糖水平越高,感染危险越高;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
②免疫功能受损者(HIV感染,血液肿瘤、泛发性恶性肿瘤,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者、脾功能障碍、器官和骨髓移植受着)和免疫抑制药物应用;
③人工耳蜗植入者或脑脊液漏;
④吸烟酗酒,吸烟可能是具有免疫能力的成年IPD患者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吸烟量的增加风险也增加;
⑤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吞咽障碍、咳嗽反射减退;
⑥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鼻饲管和H2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应用等;
⑦近期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其他呼吸道病毒。
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儿童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目前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的疫苗包括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和肺炎球菌多糖结合蛋白疫苗两种:
疫苗种类接种程序推荐人群肺炎球菌多糖结合蛋白疫苗
在6周龄最早可开始接种首针,7月龄前完成3针,每针间隔4-8周,12-15月龄加强一针6周龄-15月龄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1针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2~59岁伴有肺炎球菌致病高危因素的人群
(2)其它非疫苗预防措施
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一般措施可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
1相关研究显示,非纯母乳喂养、营养缺乏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等可能是儿童人群患该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出生头几个月鼓励纯母乳喂养、锌元素的补充等。2在生长发育阶段,根据发育状况给予足够的营养,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要积极防治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因其与肺炎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均有较密切的关系。3多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4应保证居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5由于细菌常经由飞沫传播,在家人或周围儿童患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尽量减少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避免在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活动。6鼓励戒烟,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7做好儿童常规疫苗接种,如麻疹、流感疫苗接种,对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有积极意义。
来源|《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3月第19卷第3期)
编 辑|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