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姐进行时黄君璧的云山飞瀑(上)-渡海白云黄君璧

黄君璧的云山飞瀑(上)-渡海白云黄君璧

黄君璧的山水墨色苍润,云水灵动,用笔厚实,构图自然,画中云海翻动,巨瀑奔涌,这是他独特的风格。形成这一风格,与其早年浸临古画,中年畅游名山和晚年海外观瀑的经历有关。

黄君璧早年始学西画,1914年考入广东公学,师从李瑶屏学素描与西画,同时得到其长兄黄少范的指导,进步颇大。但黄君璧兴趣不在于此,改学国画,仍由李瑶屏指导,所以他早期的绘画多受李瑶屏影响。
李瑶屏山水画风正统,亦好临古,来源于清初四王,并上追元四家,这对初学国画的黄君璧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正规道路。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作品于1922年荣获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会国画组金奖,这次的获奖成为了他继续学习的动力。
同年,黄君璧入楚庭美术院,学习课程主要为西画,但同时他仍师从李瑶屏习国画。在楚庭美术院学习时间并不长,结业后经李瑶屏老师介绍任广州培正中学教师,并加入了“癸亥合作画社”。继而结识广州三大收藏家:何丽甫、刘玉双和黄慕韩,得以在藏家中窥见许多历代名迹,并开始深入传统临习古画。
短短时间里,就临摹完成三百多幅精品,有的画临摹数遍,足见其用功之深,在临习的历代名家之中,他最醉心于石谿和石涛之作。石谿之画,笔苍墨润赵雅倩,景物茂密,气韵浑厚,对黄君璧的影响很大。张大千曾评其临石谿之画:“石谿一脉,三百年来惟吾友黄君璧独擅其秘。自与订交,予为搁笔,敬之畏之……”可见张大千对其临仿石谿能力的赞誉。
石涛的画对黄君璧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其1935年作《仿石涛山水轴》,此画是对临石涛原作而成的作品,用笔肯定,浓淡相宜,墨色淋漓,形神兼备,甚至连原作题款也一并抄录。这种追求与原作高度一致的精神,是对传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正是如此大量临习,才使得黄君璧具备了深厚的传统功力。
黄君璧后来跟学生谈起自己临摹古画的心得时说:“年轻的时候学习国画,不能不从多方面的临摹开始,因为,唯有参透了古人作画的奥秘,日后才能创造出高妙的佳作。”所以,黄君璧才会有这段“学石谿像石谿,学石涛像石涛”的历程。也因此,他早年便被捍卫传统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吸纳为骨干。陈履生说:“黄君璧用恪守传统的方式不断的夯实自己的艺术根基”,此话可以总结他早年的艺术追求。
1935年,黄君璧撰写《国画与写生》一文,对“写生”与“临摹”二者进行讨论,指出:“然不善写生者,则仅依视觉之摄受,切实描写,御姐进行时务求物体之形似,此则不待智者,而知其不可也。若此则近乎机械,反为‘物’所驱使,则艺术之价值何在?终为一匠而已,然吾深信此为绘画上必经阶段,故初学者,对于‘写生’之问题,似未可轻视之也。”黄君璧深知写生为绘画之必须经历的阶段,于是1936年开始遍游名山大川。
跟随孙科和梁寒操一同游桂林、衡山抵南京,继而北上游北平、长城、十三陵、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开写生之新面目。黄君璧说:“我喜欢游山玩水,一般看来,是旅游活动,其实对我来说,这也是绘画的一部分,跟老师学画临摹古画都只是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要想画得生动踏实,必须写生,山水尤其如此。”

黄君璧作品《仿石涛山水轴》,画于1935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1937年,黄君璧随国民党西迁陪都重庆,得以沿途领略长江两岸自然风光,特别是三峡的自然造化奇观,触动着黄君璧的心灵,驱使着他的画笔,记录下众多写生稿。
到达重庆后,黄君璧被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与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成为同事,他们共游嘉陵江,青城山,峨眉山,剑门等巴蜀名山。嘉陵江畔风光明媚,朝夕欣赏江水流转,黄君璧对水纹的观察,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曾说:“嘉陵江的境界实在太丰富了,论石头的怪奇,流水与雾气的的变化,此地绝对够资格号称第一。我画山水,得力最多的便是嘉陵江了。”
黄君璧还不止一次的说:“我的山水画最得力的是嘉陵江,其次是峨眉。”黄君璧之后又上华山,入云南游石林。他也常说:“我向华山学得画云,向雁荡学得画瀑。”黄君璧讲述他在华山时所见到的云:“早上通常只见到一点点的烟,慢慢地越变越大,最后弥漫了整个的山谷。这种飘渺和蒸腾的变化,其实完全是一种气体的凝聚现象,可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又哪能体会其中的奥秘呢!”可见他对自然观察之细致,这也是以自然为师的意义所在。
黄君璧在巴蜀待了八年,在这八年中,他以传统为根基,以自然为对象,以写生为手段,以好友为帮衬,以勤奋为途径,创造出众多有别于以往的佳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初具其独特的个人面目。

1949年,黄君璧渡海定居台湾,成为台湾师大艺术系教授兼主任,由于黄君璧承担了教学任务,所以在台初期,黄君璧的山水画仍保持着传统样式,一方面是向学生授课时突出对传统笔墨的重视。
另一方面,台湾当时正经历“正统国画”之争,保持传统的绘画形式对于让台湾民众认清“真正的国画”有所帮助。
文:黄亮,广州艺术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