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芳qq游戏大厅多开补丁所谓的公平,往往只是让我们心安的理由罢了-守恒时代

所谓的公平,往往只是让我们心安的理由罢了-守恒时代
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之后读司马懿

起点很重要
司马懿的出仕与他日后的生死之敌诸葛亮的出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诸葛亮是风风光光的高起点、大手笔,而司马懿则不得不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应对失措付出代价,被凄凄惨惨地打入冷宫。
但是世事无常,机运难料,曹操对司马懿的打压无意中却给他提供了一条绝地逆转的捷径。
这首先得“感谢”天才儿童曹冲的过早去世。如果曹冲不死,自然是第一接班人选。曹冲死后,虽然曹操暂时还无意立嗣,但这是日后必然要做之事。在多位有可能成为嗣子的候选者中,曹丕的长子身份,至少为他挣得了半个身位的领先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得以成为曹丕的辅导老师,就很有可能借势于曹丕的日后走红而飞黄腾达。当然,前提是曹丕真的能够被曹操选定为接班人。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存在着一种起点效应。选择或者被选择从什么样的部门、职位作为起点,会极大地影响到未来的职业成就。
美国的一项针对拥有3500名雇员的公用事业部门中的338名管理者的研究发现,人们从哪个部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部门的权限大小对他们的薪资增长率影响很大。而且,在权力较大的部门工作,晋升也更快。可见,对于追求职业成功的人们来说,并非所有的职业平台都具备同等的价值。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如果僵化地认为只有从组织当前的核心部门起步,才能更快成功,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组织的核心部门中,早就挤满了最富才华的竞争者了。所以,最取巧的办法应该是选择那些在不久后有望成为新的核心部门的位置。
在曹操的体系中,为曹操本人效力就是当前的核心部门、核心业务。但这里早就人才济济了。诸如荀彧、程昱、毛阶、贾诩之类的顶尖智囊不可胜数。而曹丕如果能够顺利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就将成为新的组织核心。那么,此刻为曹丕效力,就等于是走上了一条青云之路。
所以,司马懿被派去给曹丕当辅导老师,虽然是职业生涯的低起点,却也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起点。
曹操麾下能够看到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于是,曹丕身旁渐渐地聚拢了一大帮英才贤士。司马懿因为工作身份的关系,具备了很大的邻近优势,从而得以与这些英才贤士们很自然地展开情境性交往。
所谓邻近优势,是指基于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的相邻接近这一自然便利性条件而对相互间开展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阿尔瓦亚隆。

心理学家安德鲁·鲍姆和格伦·戴维斯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发现,仅仅通过改变大学生宿舍大门的方位,就极大地增进了居住在宿舍楼里的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宿舍楼原本是一条长廊通到底的。安德鲁·鲍姆和格伦·戴维斯给长长的走廊增加了两扇门,并将中部的三间宿舍改造为公共休息室。结果发现,改造之后的宿舍楼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的社交生活,从而有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互间的日常摩擦也大大减少了。
显然,宿舍建筑结构和功能上的小小改变,却极大地增加了邻近优势,从而让学生们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拥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司马懿为曹丕效力,也充分享受到了邻近优势带来的人际交往红利。曹操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人,如果他麾下的人着意结党营私,一定会遭到他的严厉打击杨亿巧对。司马懿与诸多贤才的交往,却是无须刻意经营的。这自然不会引发曹操的负面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等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四人被合称为“四友”。曹丕日后执政时,这四人都成为了宰辅重臣。
有意思的是,司马懿名义上担任的是“文学掾”,但是他的文学修养却很一般。我们可以从司马懿唯一存世的一首四言诗中窥见一斑。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七星斗神。
这是司马懿六十岁那年,率领大军征讨辽东,路过老家温县时所写。当时,魏明帝曹叡特别恩准他衣锦还乡。司马懿感恩戴德之余,激情迸发,写下了这一首诗。
我们不妨随便各选一首曹操和曹丕的四言诗来与司马懿做一对比。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顾准扮演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曹操的《短歌行》。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这是曹丕的《丹霞蔽日行 》。
只要稍有文学修养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出司马懿的作品用词干涩,情感枯燥,毫无文采,与曹氏父子的才情飞扬的灿烂华章根本是天差地别。
以司马懿这样的文学修养,根据相似性法则,他应该很难得到曹丕的认可与欢心。事实上,与曹丕最为投缘相得的确实是徐干、应玚、陈琳、刘桢、阮瑀这些“建安七子”中的人物。这几个人和曹丕都是文坛高手,自然气味相投。
吟诗写赋本是司马懿最大的一个弱项,但是当他为文采斐然的曹丕效力时,在机缘巧合之下,这个弱项反倒成了强项。
原来,曹操自己要亲率大军出征,渐渐就将留镇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曹丕。曹丕是个天性浪漫放纵的文学青年,很不喜欢处理枯燥乏味的公文以及办理诸多后勤杂务。而司马懿的坚忍早已修炼成精,他本人最大的才华也在于政务处理上古里炎真。曹丕发现了司马懿的这个特长后,简直如获至宝,渐渐地就将这些极其繁琐却又极其重要的公务交托给司马懿处理。
司马懿由此获得了最为难得的历练机会,这对于他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极为有益。司马懿知道曹操对自己心怀不满,但既然已经身入曹营,又无别处可投,也只能踏下心来,将手头的事情办好,慢慢等待转机的出现。
没过多久,曹操又征召了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司马孚比司马懿只小了一岁。曹操同样任命司马孚担任文学掾,但却安排他做曹丕的弟弟曹植的辅导老师。
这对于曹丕来说,其实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曹植与曹丕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比曹丕小五岁。随着年岁渐长,曹植越来越显露出自己在文学上超迈绝伦的才华,也越来越赢得了曹操的欢心。
司马氏兄弟在儒家经典上的造诣很高,名声远扬。曹操再度征召司马孚,也是想让曹植多接受一些儒家思想的熏陶,更为全面地发展能力。这也透露出了曹操有意在曹丕曹植兄弟两人中挑选接班人的微妙心思。
对于司马懿来说,弟弟司马孚的出仕后,兄弟三人可以时时团聚,倒是好事一桩。司马懿渐渐接受了这冷遇的生活。
凡事有弊,亦必有利。遭遇冷遇同时也意味着生活平静。在波澜不惊的日子中,司马懿的长子在他成婚七八年后终于姗姗来迟地出生了。司马懿为他取名为“师”,字子元。这一年司马懿三十岁。
当司马懿按部就班地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之时,曹操的事业雄心进一步膨胀。他已经完全平定了北方,环顾天下,只有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权和益州的刘璋这几个对手了。从地理形势来看,攻占荆州是最合适的选择。况且,曹操的死对头刘备,此刻也正寄居于荆州刘表的手下。
曹操在邺城挖掘了一个人工湖——玄武湖,引漳河之水灌入湖中,以此操练水军,为进兵扫平江南做准备。
心理感悟:善于利用人生起点优势的人,往往会成为社会大众的领跑者。


在鳄鱼身边生存
水军操练娴熟后,曹操决定亲率百万大军,一举扫平江南。这个时候,孔融实在看不过眼了,终于站出来劝阻曹操。
孔融说:“荆州刘表、刘备,都是汉室宗亲,又不曾背反朝廷,为什么要去攻打呢?如果丞相兴不义之师,恐怕会大失天下所望。”
孔融的口才是上上之选,这几句话掐住了曹操的七寸,威力十足。曹操一向打着天子的旗号,以正义之师的名义讨伐四方。但孔融提出,刘表刘备都是汉室宗亲,与天子本是一家,又没有背叛朝廷,曹操如果还要前去攻打,显然就是师出无名了。
孔融这样说,等于是直接扯下了曹操屡试不爽的 “正义之师” 的幌子。孔融为什么要这样打击曹操呢?
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孔融一向忠于汉室,看不惯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逆篡之举。他担心自己坐视不顾,等到曹操扫平江南,汉室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其次,刘备曾经力解北海之围,助孔融脱困,对孔融有恩。而且,刘备得到汉室承认后,还曾表荐孔融为青州刺史。孔融劝阻曹操,也是为了帮刘备一把,以免他惨遭不幸。
曹操权势日炽,早就没有人敢当面违逆他的心意了。孔融这么一搅和,曹操当即大怒,喝道:“刘备多次欺弄我,是我的心腹大患。刘表却收留他,一定有逆背之心。我意已决,你不要多说了,否则定斩不饶!”
曹操根本就不和孔融辩论,直接用高压手段封他的嘴。在曹操此前的言行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形。可见,曹操此时的自我膨胀已经跃升到了极点。
孔融无奈,只能退下。但他生性豪迈,一向放言无忌,回头就开始发泄对曹操的不满。孔融的这些话语被御史大夫郗虑得知后,立即去向曹操告发。郗虑因曾数次被孔融当众侮慢,因此怀恨在心。
曹操猜忌心虽重,但也并非没有容人之量。以曹操此前的所作所为推断,郗虑的告发,本来也不至于置孔融于死地,但这一次的结果却大大不同。曹操竟然以“谤讪朝廷”、“欲图不轨”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将孔融处以极刑!
杀孔融,是曹操这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操不计前嫌,收揽容纳了大量曾经与他作对的人才,这也给他的事业辉煌带来了极大的助力。但是现在,他却容不得孔融这样的狂放之士了。这也预示着,曹操曾经一帆风顺的事业也将随着他的性情大变而走向下坡路。
杀孔融,也是曹操一生中的一大败笔。因为孔融是儒家先圣孔子的嫡传子孙,也是盛名远播的当世大儒,绝不是一个谁想杀就能杀,想杀就敢杀的人物。
孔融率性行事,放言无忌,曾经得罪过很多大人物。但在曹操之前独揽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乱世狂魔董卓都因为忌惮孔融的盛名而不敢杀他。

孔融少有异才,很小的时候就已暴得大名,长大后更是以胆气豪壮,刚正不阿著称。汉灵帝时,孔融被时任司徒的杨赐征辟为掾属。后来,河南尹何进因裙带关系即将被任命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自己的名片前去祝贺。何进府上的门人倨傲无礼,孔融一时性起,夺回名片,不告而别。何进的属吏们认为孔融无礼太甚,想要派刺客追杀孔融。但是,有一位门客却对何进说:“孔融声名远扬,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了。还不如以礼对待他,让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
何进觉得有道理,于是在受任大将军之后,征辟孔融,让他担任更高级别的官员。孔融虽然得罪了何进,但何进并没有拿他怎么样,反而厚待恩遇他。

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西凉军阀董卓取代何进掌控朝政。董卓倒行逆施,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当众与他争辩,言辞激辩,说得董卓下不来台。董卓怀恨在心,有心将他杀掉,却又忌惮他声名卓著,杀了后会招惹非议。于是,董卓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中使坏,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任职,希望借黄巾军之手除掉孔融。要不是刘备仗义相救,董卓的这一借刀杀人之计差一点就得逞了。
按照一般的看法,董卓暴虐残忍的程度远远胜过曹操。但是,就连董卓都不敢轻易杀害的孔融,却被曹操毫不犹豫地杀掉了。由此可见,曹操不但已经完全演变成了另一个董卓,而且在肆无忌惮的程度上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孔融之死,深深地触动了在组织底层的阴暗角落里默默存在的司马懿。因为,孔融是司马懿心目中的神圣偶像,成为像孔融那样的人,曾经是司马懿一生的梦想!山岸秀匡
正如前述,司马防恪守儒家传统,对八个儿子家教极严。司马懿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成长,自然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价值观。而孔融是儒家创始者孔夫子的二十世孙,其学问与人品都堪称世之典范。可以说,孔融不但是司马懿崇拜的偶像,也是诸多将儒家教诲奉为经典者的偶像。
司马懿一心想在学业和事业上持续精进,以达到孔融的境界。可是,在强权面前,即便是像孔融这样名扬四海的大儒,也是不堪一击。那么,即便司马懿通过一生的努力,最后真的成为了孔融,又有什么意义呢?
司马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孔融名重才高,为什么却没能保住自己的命呢?
当人们对于各种事件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份所应得的东西。一个人获得了成功,肯定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而当不幸降临到一个人头上时,肯定也是受害者的自作自受。这就是公平世界假设。
如果司马懿能够从这个角度将孔融之死视为咎由自取,也许可以抚平他内心的巨大创伤。
孔融确实做过好几件触忤曹操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一件就是编造典故,讥讽曹操父子。
曹操击败袁绍,攻下邺城后,本来想将袁绍美貌无双的儿媳妇甄氏据为己有。不料却被儿子曹丕抢先一步得手。曹操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孔融知道这件事后,专门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当年周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周公旦。曹操从未听说这一说法,以为孔融学识渊博,对他的引经据典深信不疑男人雪地撒尿。后来,曹操专门向孔融请教。孔融却语带讥讽地回答说: “从今天的事情来看,当初料必是这样的!” 原来,孔融是看不惯曹氏父子的行径,故意用捏造典故的方式来大肆嘲讽。曹操明白过来后,气了个半死,从此深深恨上了孔融。
如果就此将孔融的死因归结为他放言无忌,得罪了曹操,从而被曹操杀害,也是说的通的。但是,司马懿却不这样看。他的思虑更为深广,也更加充满疑惑。
这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并没有对每一个得罪他的人睚眦必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孔融劝谏曹操所说的话是很在理的。也就是说,孔融是因为践行忠义而被杀的。按照公平世界假设,这样的人是不应该遭到恶报的。而曹操违背忠义之道,本该遭到天谴,但却是春风得意,谁也奈何不了他。
这些重重的矛盾,造成了司马懿的百般纠结,也让他开始深深地怀疑起自小奉行不殆的儒家价值观。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更加体会到了曹操的可怕。此前,在别人尚未将曹操视为董卓之时,司马懿因为幼年时的心理阴影早就将曹操与董卓画上了等号。现在,曹操已经凶形毕露,早有前科的司马懿自然心寒胆战,唯恐哪一天曹操不高兴了,随时会拿自己是问。
可是,司马懿又是无处可逃的何其沧,生活还得继续。有一句印度谚语说:安家河中,就必须和鳄鱼交朋友。这句话也许特别吻合司马懿此刻的境遇。
对司马懿来说,曹操就像是一条凶形恶相的大鳄鱼,司马懿唯有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与他打交道,小心逢迎,才有可能避免惹祸上身。可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又与他一贯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司马懿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恐惧、矛盾、纠结、无奈之中。可以说,偶像的坍塌,彻底改变了司马懿。就从孔融死的这一天起,司马懿的内心走向了完全的分裂。
孔融之死,不但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成了司马懿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尽管此刻的司马懿除了本能地知道必须要保全自己之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保全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心理感悟:所谓的公平,往往只是让我们心安的理由罢了。


残酷的竞争开始了
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司马懿陪着曹丕镇守后方,没有随同出征,这倒让他轻巧避过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荆州刘表在曹操大兵压境之际病死。继位的儿子刘琮被曹操吓破了胆,望风而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了荆州,自然更是志骄意狂。但得意忘形的曹操很快遭了报应,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打得大败,差一点连老命都丢在长江之畔。这一次惨败,标志着曹操开始从人生的巅峰滑落。
曹操狼狈逃回邺城后,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他一路向前猛冲,渴望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但赤壁之战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突然警醒,勇芳qq游戏大厅多开补丁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了。曹操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情怀生发出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的无限感慨。在这样的心理推动下,曹操起意要在邺城兴建一座铜雀台。
人生易老,功业易逝。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大人物,往往喜欢兴建雄伟壮阔的建筑物来宣示自己的功业,并希望能籍由建筑物的耐久性而永垂不朽。这就是物化成功的冲动。
曹操并不是第一个有物化冲动的大人物。在曹操之前,夏桀的灵台、商纣的鹿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秦始皇的琅邪台、汉武帝的柏梁台、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都是这种物化冲动的产物。

两年之后,铜雀台落成。曹操大喜,召集众臣与诸子,在台上大摆宴席。司马懿作为曹丕的亲随,也参与了这次盛会。
畅饮一番后,曹操突然雅兴大发,让儿子们以“铜雀台”为题各写一篇《铜雀台赋》。
曹操的儿子们,除了曹彰以勇武著称,不善诗赋外,其他几个或多或少都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而才气斐然。这其中,又以曹丕和曹植最为出色梅子鸡之味。
在这一次命题作文大赛中,自然是才思敏捷的曹植率先交卷孽婚门当户对。但曹操一直等到几个儿子都交卷了,才先展开曹丕的赋作来看。
曹丕的《登台赋》是这样写的:
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曰:
登高台以骋望实习神医,好灵雀之丽娴。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黄勇深。
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邓志乐。
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
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
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曹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一篇赋文,构思精巧,言简意赅,用词华丽,写景如生,确实可算是佳作。曹操看了之后,点头赞许。
但是,当曹操再翻开曹植的命题作文后,曹丕立即就相形见绌了。曹植的《登台赋》是这样写的: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惠贵人。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翩翩姐。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异客之旅。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尉迟玉珩。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曹植的想象力与遣词造句远比曹丕更为瑰丽出奇。而更重要的是,曹植的立意也明显高于曹丕。曹丕之作,通览全篇,不过写景而已。而曹植不但写景,而且高度颂扬了父亲曹操所开创的伟大功业,将曹操捧成了就连两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也难以望其项背(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除了称颂之外,曹植还奉上了最衷心的祝愿,希望父亲曹操可以万寿无疆,永享贵尊(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如果你是作为主考官的曹操,在曹丕和曹植这两个儿子之间,你会觉得谁写得更好?又会是谁最能赢得你的认可?
答案不言自明!
曹丕曹植兄弟间的这一场“铜雀台文斗”与发生在神秀与慧可间的禅宗衣钵之争颇为类似。

中土禅宗始自达摩初祖,一直传到了五祖弘忍。弘忍要传衣钵的时候,他的首选是座下的大弟子神秀。神秀追随弘忍多年,修为颇深,但弘忍认为他距离彻悟的境界还是差了一点。于是,弘忍让神秀写一首偈子,如果能让他满意,就把衣钵传给他。
神秀深思熟虑之后,在墙上写下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龚晓思,勿使惹尘埃。” 这几句话。五祖弘忍座下众弟子纷纷叫好。此时的惠能刚刚来投奔弘忍。他出身南蛮,还是个不识字的文盲,根本没有人看好他。惠能听人念了神秀的这首偈子后,忍不住也想写一首偈子。可是,他不会写字,只好央求别人在墙上写下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几句话。
弘忍得知后,明白惠能已经明心见性,禅悟的境界远远超过了神秀,于是决定将衣钵传给“偈子大赛”的获胜者——惠能。
惠能靠着胜出一筹的偈子而得到了弘忍的真传,成为禅宗六祖。而在 “铜雀台文斗” 中胜出一筹的曹植自然也赢得了曹操的欢心。从此之后,曹操选择接班人的天平开始向曹植倾斜。
曹丕身为长子的优势被曹植的绝世才华弯道超车,瞬间落了下风。这造成了曹丕极大的挫败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比试或争斗中获胜的一方,往往会觉得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而落败的一方,则倾向于认为事情并未完结,从而更为深刻地记住了自己的失败。这就是“失败深化记忆”。
曹植对自己在 “铜雀台文斗” 中大出风头,不过是一笑而过。而曹丕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不堪的一幕,对曹植产生了忌刻的心理。这对一母同胞的好兄弟日后的残忍争斗也在这一刻埋下了伏笔。
曹丕的失势,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虽然不甚显眼,但随侍在旁的司马懿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了曹丕强颜欢笑背后的落寞。这对司马懿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司马懿应召出仕已经三年了,但始终没有得到曹操的认可与重用。这几年来,他唯一的成果就是取得了曹丕的信任。他也只能将自己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曹丕的身上。如果曹丕最终在争嫡之战中落败,失去了接班人的地位,司马懿恐怕也将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余生了。
司马懿虽然已经磨练出了坚忍的品性,但每个人都是活在希望中的,如果未来的希望荡然无存,再坚忍的人也会陷入无助和彷徨之中。不过,好在曹操并未一锤定音,做出最终的选择,曹丕也许还有挽回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势下,作为曹丕一党的司马懿,很容易就会生发极力襄助曹丕夺得继承权的想法。因为,帮助曹丕上位,就是在帮助自己。但是,此后不久,曹操公开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却让司马懿噤若寒蝉,彻底断了耗费心力介入曹丕曹植夺嫡之争的念头。
曹植的绝美华赋广为传播后,曹操虽然心神俱醉,但很快清醒过来。曹植的颂赞虽然让他浑身舒坦,但也引发或者加深了他人对于曹操逆篡之心的担忧。孙刘联盟在赤壁击败曹操后,继续大造舆论,说曹操即将谋权篡位。曹操此时身居丞相之职,封爵是武平县侯,虽有代汉而立的野心,但毕竟兹事体大,在深思熟虑、安排停当之前,绝不可无端泄漏。所以,曹操故意借着退还汉献帝封赐给自己的三个县封邑的由头,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以作弥补掩饰。
曹操写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曹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最早的想法不过是能够官拜征西将军,封万户侯,死的时候,墓碑上能够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我竟然平定了天下,身居丞相之位,作为人臣,已经到了富贵的极点了,早就超过我的期望了。现在有人说我有不逊之志,真是让我耿耿于怀!国家要是没有我,还真不知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曹操这是在作自我辩护,但让司马懿惕然心惊的却是紧随其后的一段话:“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的意思是说,如果要我放弃我的部属兵马,以武平侯的身份回到我自己的封地,实在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我实在担心一旦放弃兵权就会为人所害。我必须为子孙考虑,又考虑到一旦我遭了惨祸,国家就会倾危,所以我不羡慕虚名而让自己处于实祸之中。
曹操这是继续为自己拥兵自重做辩护,以示自己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并无篡逆之心。但这段话却让司马懿豁然开悟,想明白了一个迷惑已久的大问题。
司马懿到底从中看到了什么,又看懂了什么呢?
心理感悟: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对失败念念不忘。
预知后续,请看下回分解......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扫一扫左边二维码,更多惊喜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