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三十度晋都新田之初识晋都-平阳记忆官方

晋都新田之初识晋都-平阳记忆官方
初识晋都
上一讲中,我们在回顾晋国历史的概况中主要向大家讲述了晋国第二十六代国君晋景公迁都新田的历史原因。新田时期作为晋国最辉煌的时期,新田遗址作为相传十三世、历时209年的晋国都城遗址,可以说这里的发现和发掘无疑为我们再现了2500多年前晋国都城的繁荣和辉煌。那么,面对现在的新田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曾经在考古界引起轰动的大国遗址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而其出土的大批文物又向我们揭露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呢?《晋都新田》系列节目第二集 《初识晋都》,为您讲述。
在上一集中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晋国历史的概况,知道了山西为什么称“晋”和“三晋”潮州凤翔峡,以及晋景公为什么要迁都新田的原因,那么今天我们要把问题的焦点放到晋都新田的调查研究上来。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一个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一共一百八十家。在第五项古遗址类中,赫然写着侯马晋国遗址,时代属于东周时期,地址山西省侯马市。说起侯马晋国遗址的发掘时间,就要追溯到1952年的秋天,当时任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的崔斗辰先生率领文物调查队,骑着毛驴在晋南山区考察,当他路过侯马西郊白店村时,在路边的断崖上发现有很多散乱的陶器瓦片。崔斗辰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中学教师,抗日战争初期又出任过浮山县县长,平时就喜欢收藏一些古物并且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所以一看到这些陶器瓦片,便赶紧从驴背上下来,捡起一些陶片仔细察看。崔斗辰认定它的年代很远,似乎隐含着极其重要的信息,很有可能与古晋国遗址有关。想到这里,崔斗辰把几块典型陶片带回了太原,交给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并谈了谈自己的想法。没过多久,文管会就派遣人员来到侯马白店村进行了初步勘查,勘查的结果认定这里是一处非常丰富的东周文化遗存。1955年,侯马市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寿县房产网,省文管会得知后立即组织各类专业人员配合中央城市设计院,在侯马进行了20多天的文物普查。在白店、西侯马、宋郭等村旁的断崖上,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文化遗址,于是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侯马晋国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序幕。
正如柿子滩遗址的发现源于一块普通的火石片一样,侯马晋国遗址的发现也是源于断崖上诸多散乱的陶器瓦片。那么,通过对这些陶器瓦片的勘查,在步步揭开这一遗迹之前,考古界又进行了哪些实地调查和研究呢?
1956年的春天,国家文物局派出文物专家顾铁符率领一支由全国十家文物单位组成的考古队,汇同山西文管会到晋南进行文物调查,这次调查的结果更是确认了侯马是“一个遗存相当复杂、十分重要的古代遗址”。国家文物局又会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邀请有权威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到现场了解情况。专家们到了现场之后根据发现的遗迹、遗物,又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给出的结论是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晋景公所迁都的地点 新田锦绣王妃。同年10月,因为侯马晋国遗址的重要性和“配合基建考古的长期性”,成立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在当时被誉为“新中国考古第一站”,这是全国第一个地方专业工作站。工作的重点就是以新田遗址为中心进行专门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这个工作直到今天仍然没有间断过。
当考古界经过多次勘查,其初步勘查结果与古晋国的都城新田挂钩时,侯马一时成了很多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秋本丽子,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那么,这一遗址作为晋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发掘又取得了哪些可喜的成果呢?
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来说一说在发掘侯马铸铜遗址时所发生的故事。侯马铸铜遗址位于牛村古城南边,这里曾经是当时晋国重要的手工业区,除了铸铜作坊外,还有制骨、制陶等作坊,面积约有20万平方米。其中以铸铜业规模最大,我们把所有与铸造铜器有关的遗址统称为铸铜遗址。铸铜遗址发掘面积共有7000多平方米,出土陶范5万多块,能辩认出器型的有1000多块,可以合在一起配套使用的有103件。侯马铸铜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东周时期规模最大、发掘面积最大、发现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铸铜作坊。
铸铜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要建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 平阳机械厂,厂址就定在牛村古城南,经过勘探,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铲、凿和空首布的芯范,还有一些甚至连在场专家也不认识的器形。针对遗址的重要性,1960年国务院颁发了一个通知,“关于加强侯马地区古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工作的通知”,在当时国务院能针对一个地区的考古工作颁发通知,应该说这是建国以来绝无仅有的。文化部也将侯马地区的发掘工作列为全国的重点,曾经两次抽调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文博研究所(今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文化部)文化学院以及河南、山东、江西等文物部门的考古工作人员前来支援,山西省也抽调部分县文化馆的人员参加晋国铸铜遗址的“考古大会战”,最多时有上百人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这么多人来到侯马总得设立一个机构吧!经过市领导的研究,组成了侯马市考古发掘委员会。
我们从侯马铸铜遗址所出土的大批制范工具以及数万件陶范来看,晋国的铸铜业不仅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它为晋国称霸中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么,这些出土的陶范究竟有着怎样的用途?而这又为我们揭示了当时铸铜工艺怎样一种流程呢?
第一次大会战的时间是从1960年10月至1961年5月,考古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发掘出土陶范的2号遗址,发掘面积约2100平方米,第二次会战的时间是从1962年11月至1964年1月,主要发掘22号遗址,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在2号遗址中,主要出土了大量制作各种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品的陶范。陶范是制作青铜器的模具,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劳动模范、学习模范的“模范”两个字。什么是模范?这个问题就要说到青铜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上来了。现在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要做一件铜壶,首先要设计出样子来,它是圆的还是方的。设计好后就来制作模范,不管是模也好还是范也好,都是用土烧制而成的,所选用的土是距地表一米处的马兰黄土,土中肯定有杂质,要进行精心的筛选。接下来就是和泥,和泥这道工序学问可就大了,以前我们复原铸铜的工艺时,怎么也做不好模范,问题就出在和泥这道工序上,上海博物馆曾经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几十次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古代工匠在和泥的同时掺入了一定的草木灰和细沙,郑翠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陶范有韧性和透气性。和好泥后就来做事先设计好的铜壶的模型了,再刻上精美的纹饰,刻好后是不能直接放到太阳底下晒的,为什么?我想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泥巴,如果太阳直接晒泥巴就会出现裂纹,有裂纹的陶范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工匠们就把做好的模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它阴干,阴干好的模还是不能使用,必须经过烘烤,让它成为半陶制,有一定的硬度,说到这,这个制作铜壶的模才做好。接下来我们要做外范,就是用泥在做好的模型上翻范,大家想纹饰是不是就印在了泥上,但是这个纹饰不是像模一样是凸出来的,它是凹进去的,然后一样是阴干、烘范。因为铜壶要盛酒所以还要做一个表面没有纹饰的内模,内模和外范之间的间距就是铜壶的厚度了。从铜壶制作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复杂、分工明确,不管是哪一道工序都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因此,侯马铸铜遗址的陶范和铸铜工艺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掌握的技术,它是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并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听着这一道道科学的铸造工艺虎式自行火炮,我们再看看铸铜遗址中出土的陶范数量之大、铸造之精以及艺术水准之高,就不得不说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结晶是古代工匠们的心智之大成。在出土的大量陶范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礼器,那么,这些礼器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器物呢?它们在当时又都有着哪些用途呢?

知道了什么是陶范就来看看什么是礼器极盗者百度云?礼器我们把它解释为“藏礼于器”,礼是礼制的礼,就是说这类器物代表了使用它的主人身份和地位,什么样的身份用什么青铜器。当时礼器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当宗庙和宫室的陈设,还用于各种祭祀、典礼仪式和战争等场合。我给大家来举个例子,比如说鼎,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主要的器物之一,在西周时期有一种制度就叫列鼎制,当时就是用这种制度来“明尊卑,别上下”。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样等级的贵族使用与他身份相对应的数量的鼎,据《礼书》记载,周天子用九鼎,第一个鼎里盛的是牛,称为太牢,其余的八个鼎里分别要放羊、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叫大牢,缺少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叫少牢,鼎食是羊、鱼、腊、肤;士是三鼎,又少了羊和肤两类;士也有用一鼎的。随着发掘范围的扩大,在不同地点出土了各式各样的陶范,有兵器、礼器、食器、乐器、水器以及一些其他的生活用品,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在祭祀祖先、战争、宴会都使用青铜器。虽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出现,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要晚,但是从铜器的使用规模北纬三十度、铸造工艺、造型艺术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媲美。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礼器作为各式各样陶范中的一种,光它的用途就如此的广泛,可见青铜器在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影响之大。然而说到青铜器又有不少人要问:我们看到的青铜器是黄色的,而为什么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是青灰色的呢?
那为什么叫青铜器?难道它当年铸好的时候就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发青灰色吗?不是这样的,大家来想青铜器的主要含量是铜,铜是什么颜色?黄色,所以青铜器做出来的时候颜色很漂亮是黄色的,青铜在当时被称为金或吉金,刻在或是铸在上面的铭文又叫金文。北宋时出现了一门学科,叫金石学,金指的就是青铜器,石指碑刻,当时的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都是有名的金石学家。青铜器又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呢?原来青铜器长期埋藏在地下,由于土质成分、地下水以及墓葬内的有机物腐蚀等一些外在的因素,作用于青铜器的表层,引起青铜本身发生质变,生出一层一层的铜锈,因而叫青铜器,所以辨别青铜器是真是假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它的锈色。也有的青铜器因为出土年代早、传世时间长,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包浆,我们把它叫黑漆古。史料中关于出土青铜器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汉,汉武帝时因为黄河冲刷,在万荣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青铜鼎,汉武帝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政绩的肯定和褒奖,是汉王朝兴旺发达的祥瑞。于是改国号为“元鼎”,那一年就叫元鼎元年。
如今仙途野路,尽管青铜器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但那个曾经以青铜为标志的时代却永远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以至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竟发出“青铜铸春秋”的感慨。然而就在人们感慨的同时,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209年的铸铜作坊发掘之艰辛。那么,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又是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考古发掘的呢?
我们前面讲了晋国迁都到新田一共传承了十三世,历时209年,也就是说在这209年中这个铸铜作坊一定都是在使用、生产,所以遗迹叠压比较复杂。2号遗址的特点是没有经过后期扰乱和破坏,时代也比较集中,按理说应该是很好发掘,但是当时参加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几乎都没有做过这类遗址,经验、认识和知识水平也很有限,工作起来难度很大。我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始于解放前三四十年代,当时发掘过夏县西阴村和河南安阳殷墟等地方,直到建国初期田野考古的知识还相当匮乏,没有像现在依靠地层学、类型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实际上2号遗址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工作场所,像今天的生产车间,还有工匠们的家属区等倾楚天下,但是在进行钻探时有的就跳着开方。为什么考古工作者只选择了一些地层厚、看着有灰土的地方才挖探方?因为考古工作者认为有灰土的地方就是当时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也就是考古学中所说的灰坑。大家可能对灰坑不是太了解,灰坑是一个考古学术语,简单来说就是古人留下的遗迹,包括建筑、墓葬,还有很多当时在这生活的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物品,土的颜色一般是灰色,所以我们把它叫灰坑。灰坑的土质要比其它地方的软,所以很好分辨。灰坑有可能是当时使用的水井、储藏室范小萱,也有可能是垃圾坑。
由于当时我国的田野考古知识和经验都相当匮乏,所以这给当时发掘铸铜作坊2号遗址的考古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考古队的工作者在失败和教训中探索出一条充实我国考古资源的宝贵经验。
在工作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同志不敢下手,生怕挖错了,也有的同志在还没认真分辨清楚就往下挖。所以为了提高发掘水平,考古队决定采取一遇到问题就随时召开现场会的办法,有问题大家共同研究。其中有一件事最典型,有一天一位同志在还没有分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挖了,挖到一定深度时才发现这是一个灰坑。他犯的错误就是把坑口的位置划错了,有同志发现后就给他指出,但是他还认为自己没有错,所以,考古队临时决定大家都把手中的活放下召开现场会。会上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确定了灰坑的开口层位,这次会让大家受益匪浅,启发很大。后来任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当时考古队副队长的黄景略先生最后做总结性发言:不怕挖错,只怕不知挖错,错在什么地方,要大胆、细致地做蔡冠伦。为了统一大家的工作认识,考古队还制定了发掘的要求、步骤以及记录的格式,作为工作的规程,油印到每一个人手中。这些规范现在看来已是很普通的常识,但是在当时却起到了很大作用。在1984年国家文物局制定《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时,侯马铸铜遗址的发掘经验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当步步维艰的发掘工作将晋都新田的神秘面纱逐渐揭晓,当史书记载的晋都新田逐渐呈现于世人眼前,我们除了感叹考古发掘的累累硕果,还要感谢几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考古精神让我们一睹了古晋国的繁荣与辉煌。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的生活十分艰苦。黄景略先生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因为工期紧,所以即使是在1960年12月和1961年1月严冬季节都没有停止工作。1961年春节期间,工地只休息了几天,所以许多外省的同志们只能留在工作站过年了。当时每天考古工作者从工作站出发到工地大约要走半个小时,每天大约工作1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同志们有情绪是难免的,但在工作上一点都不马虎,精神仍然非常饱满,愉快。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有话就说,没有隔阂无毛猿。每次在工地上开现场会时,几乎都有争执,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过后就没事了,没有不敢说的。到了晚上,经常有不少人聚在一起聊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话都说 。同志间的这种友谊,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两年前我去西安办事,办完事后就顺便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当来到半坡博物馆时,一位老先生坐在门房里和别人聊着天,当得知我是侯马文物局的,蹭的站起来,拿过我的工作证仔细地翻看。老人的脸上一阵莫名的激动,他说自己来过侯马,曾经参加过铸铜遗址的发掘,还说那时候的日子真是很难忘,一辈子忘不了。现在想起,可能是老先生看我太年轻不可能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吧!当我看了这么多关于铸铜遗址发掘的资料后,真的感觉触摸到了什么。所以在这我要感谢曾经来侯马参加过铸铜遗址发掘的老前辈们,是你们的辛勤劳动才使铸铜遗址闻名天下。那么侯马铸铜遗址的发掘到底还有什么惊人的发现能够引起国家如此的重视和专家的推崇呢?请看下集《青铜春秋》。
通过对侯马铸铜遗址的两次大规模发掘,我们看到了大批制范工具以及数万件陶范出土,然而晋国作为西周时期最强盛的国家,新田时期又作为晋国最辉煌的时期,这里除了出土的大量陶范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重大发现。那么,这些惊人的考古发现背后究竟暗含着古晋国的哪些历史玄机以及著名典故呢?《晋都新田》系列节目第三集 《青铜春秋》,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