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打美白针晚清干部队伍建设失败案例解析-东北饺子馆店小二

晚清干部队伍建设失败案例解析-东北饺子馆店小二
公元1911年,岁在辛亥,大清朝挂掉的终结也在那一年。
那个辛亥年,是摄政王载沣当家的第三个年头。载沣是根正苗红的满N代,道光皇帝的孙子,前一任皇帝载湉的弟弟,他的亲娘生物无忧,又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做摄政王那年,载沣25岁,一个上上个世纪标准的80后。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古国,我们坚持着重资历、论年齿的干部考察标准,要不是出身太硬,估计载沣将被时常抨击“毛儿还没长齐呢”。但是在封建社会绝对的权力体系下,年龄就不再是问题了。
在清朝彻底终结之前,载沣的简历上只有一件大事,就是给1903年的经济特科考试做监考。哦对了,还有一次出国外访,是庚子之后去德国,为义和团杀死德国公使行赔罪之礼。
前一件事情,载沣收获了一些汉人士大夫的白眼,满场的考生没有人把这个不满20岁的孩子当回事,在中和殿上,他说不让吸烟,大家照吸不误,他一点辙儿都没有。这些没有将规矩挺在前面的士大夫们,一点都不讲公德,在室内公共场合吸烟。
后一次经历,载沣却获益匪浅。不管怎么说,他也是近枝皇族贵胄,德国的皇室对他的到来,礼貌有加,让他参观了皇家近卫军。据说接待他的德国皇族告诉他,皇族一定要抓权,尤其要把军权抓在皇族亲贵手里。显然,这就是威廉二世赶走俾斯麦之后,德国皇室踌躇满志的那副德行。大权独揽,自以为得意,居然对中国皇室传授经验特灵娜。殊不知,在赶走俾斯麦之后,自己这边,德国的百年基业,已经开始变糟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治国理政的经邦济世之才,仅仅靠一次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监考和出国访问是远远不够的。载沣应该主动要求深入基层,哪怕是从一任知县干起,在实践中深刻摸索权力游戏的规则,在各种权力交织中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用各种复杂、重大的问题磨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果真的走了这条路,中国的封建史也许将被改写。
载沣就像一名《王者荣耀》中的青铜级选手,靠简单粗暴的充值上了段位,但是没有长久操练的走位怎么可能风骚?没有无数打野的经历怎么可能成长金原崇?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机会,而是残忍地直接将他置于剧烈变革的滚滚洪流之中。
当家作主之后,稚气未脱的载沣还是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修月琴,他发现天下本是满人的,但满人权力却相当有限,处处受制于汉人,而中央则处处受制于地方。于是,就着手开始收权。
第一步,是把袁世凯赶走。因为袁世凯权力太大段伟伦,虽说此时已经不掌兵权,但对北洋六镇的影响力仍在。原本处心积虑的打算,临到动手,却非常草率。赶得匆忙,连借口都没想好,只能霸王硬上弓了。
当时袁世凯是军机大臣,负责外交事务。当年西方列强看不起中国,驻中国的使节,都是公使级的。这时候美国出来,要改变这个状况,打算把驻华使节升格为大使级。袁世凯闻讯,非常高兴。就在晋见摄政王的时候,把这事儿汇报了。没成想,摄政王听了之后,居然勃然大怒。
袁世凯当时就懵逼了,不知道这孩子为何发火,鉴于载沣代理皇帝的身份,拥有绝对权力,又不能问载沣到底脑子里哪根弦搭错了。于是,载沣的办公室里当时弥漫着N+个大写的尴尬。幸亏庆亲王奕劻也在,当场就把袁世凯劝离了,也算化解了一次晚清政治核心圈的不愉快。
不久,摄政王一道旨意下来,先说了几句肯定和褒奖的话,就把袁世凯给下了,开除公职,免去朝廷内一切职务,理由极其充分,说是袁世凯的脚有病。当时的袁世凯连脚气都没有,所谓的“足疾”的理由,也算是奇葩界的骨灰级别的了。袁世凯这样的重臣,开掉他,连个像样的借口都没有,足见载沣办事的草率。当时的皇权还是绝对的,袁世凯是开掉了,但爱新觉罗家的脸算是没了。
第二步,自己做海陆军统帅,让六弟载洵做了海军的头,七弟载涛做了军谘使,即总参谋长大巫纪元,还兼禁卫军的统领。三个少不经事的纨绔,就这样成了大清全国军队的首领。至少从形式上,把大清的枪杆子,都抓在手里了。此后,但凡重要岗位出缺儿,一定换上满人。纵观全国上下,重要的位置易通宝,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几个听话的汉臣之外,都是满人的天下了。海军重建,海军大臣是萨镇冰,蒙军旗人,四艘重巡洋舰的舰长,都是满人。著名的颐和园水师学堂毕业生,开过的最大吨位的船是昆明湖里的小游艇。
第三步,收回各地的路矿权。各地办铁路,开矿的权利,原本是地方的,确切地说,是民营资本的。是各地绅商,从西方手里争回来的。但是,载沣借口各地办得不好,要统一收回中央,由邮传部统一借外债修建。
实行第四步的时候,已经是辛亥年了。这年的四月,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没有人响应,不旋踵就被下面的人给镇压了。这让摄政王很欣慰,下个月,中国第一个责任内阁问世。责任内阁在西太后在的时候,死活都出不来,而摄政王载沣却让它问世了。说明载沣的抗压能力太弱,在资政院一波又一波地弹劾军机处的抗争中,他感觉到需要有一个内阁挡在前面。但底线是,内阁必须是自己人完全控制。
于是,责任内阁就出来一个在满清盛期都没有出现的奇景,13个阁员,9个旗人,其中7个是皇族,只给可怜的汉人留了4个位置。这种皇族内阁,实际上是载沣为了保住大清基业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由于传统的缘故,行政权才是为人们所最为看重的,这样的皇族内阁,恰好激起了立宪派的最大的反弹。责任内阁一出,全国人心解体。这样的举措,让当时那些还有心补天的人们很是愤愤,也很是着急。他们中的一个,名叫张謇。这个状元实业家,在那个时代,还是江南士绅的首领,立宪运动的领袖,在全国士绅中,吴一迪有很高的人望。张謇急,他的朋友也急。若干着急的大人物们,汤寿潜、沈曾植、赵凤昌一干人,在张謇的领衔下,上书摄政王,要他改改。他们说,你这样干,既不符合你们的祖制,也不合乎潮流,赶紧改弦易辙,按照咸同年间的故事,重用汉人,有学问的人,否则,全国将为之解体。显然,张謇低估了低估了这几位满N代的少爷们的心理素质,他们又不是吓大的,而且张謇也高估了这几位少爷的政治素养,进言的方案他们要是能理解都对不起纨绔子弟的光荣称号。果不其然,上书之后,没有动静,一点面子都没给。(有个字不认识吧?它念jian,三声,一解口吃、说话不利索;二解正直)
张謇也是个犟怂,还不死心,亲自进了北京,要当面劝谏,进最后的逆耳忠言,力挽狂澜于既倒。还好,鉴于张謇的声望,加上此公自打考上状元,出京经商之后,一直都没有到北京来过,摄政王和满朝的亲贵,对他还是相当的客气,尊贤礼士的功夫都做得很足。
张謇想见的人都见到了机场大亨3,该吃饭喝酒,都吃饭喝酒。张謇想和摄政王单独交流一下,边上的王爷马上让座,礼遇之高可见一斑陆元龙。张謇滔滔不绝地说了好多,摄政王一个劲儿地点头,其实是满脑子的问号,这句是什么意思?那句又是什么意思?算球,反正一句都没听懂。
庆亲王奕劻表现更好,门房也没有要张謇的门包,医院打美白针自己亲迎出来。张謇说的诚恳,奕劻听的认真,动情之处,奕劻掩面大哭。此公毕竟经过些事儿绝世医书,比乳臭未干的载沣要明白些。但也就是明白而已,这样的人,一辈子以不忤上司为宗旨,即使知道上面荒唐,他也断然不会劝阻。大厦将倾,倾也就倾了,他看着。只要眼前没有危险,也就够了,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吧。说也奇怪奥斯特塔格,在那个时代,这些权贵既无外国存款,又没有国家可以逃难,有这样心态的人辛追复原图,却比比皆是。武昌起义之后,眼看着自己的铁杆庄稼就要被砍掉了,从上到下没半个人真想出头拦一拦。机智如张謇,当然对形势有了最直观的判断,大清,是救不回来了。过了不到两个月,武昌起义爆发,一群群龙无首的士兵一哄而起。跟张謇同为立宪运动领袖的湖北巨绅汤化龙一点都没犹豫,就投身了革命,革命也就真成了气候神话高岚。后来,一直对革命不以为然的张謇,也襄赞了革命。南京临时政府能够开张,靠的就是张謇的资助。眼看着国内形势跟老太太过年一样,一年不如一年,前一刻还气壮如牛的满人亲贵,全部束手无策。载沣、载洵和载涛这哥们儿,作为晚清权力巅峰的男子天团,虽然兵权在握,但没有一个敢上前线的,大眼瞪小眼。唯一的救命招数,还是庆亲王奕劻出的,居然是请刚刚因为脚气被罢官的袁世凯出山。更奇葩的是,把袁世凯得罪得一塌糊涂的载沣,居然答应了。
后来的故事,中学历史课本上有。